“張兄弟,要不然你給弄個鑑定證書?”
朋友笑著問道。
“不著急,鑑定證書都是小事兒,這傢伙賊心不死,我倒要讓他看看,他究竟犯了多大的事兒。
現在已經是價值一百二十萬的搶劫罪了吧?”
張天元回頭問朋友道。
“嗯,一百二十萬了,按照每五千增加一到兩個月的刑期這得增加十到二十年了。”
朋友點了點頭道。
“還不夠。”
張天元沉吟了一聲,隨即在那堆所謂的破爛裡面取出了一隻筆覘。
“張老九,我可以清楚的告訴你,這是一隻清代青玉葉式筆覘,高0.8厘米,長14.5厘米,寬9.5厘米。
筆覘為青玉質,有黑斑,葉形,並琢葉蒂及葉之卷尖。
葉表面略凹,凹面很淺;葉底面雕筋脈紋,玉料上的黑斑疑為經火後留下的痕跡。
此筆覘之形制顯然受西域裝飾風格的影響,碾琢簡練而富於裝飾性;其青玉質潤而色稍暗,著墨之後應愈顯清雅沉著。
它的價值雖不及前兩者,但因為稀罕,所以市場價值也在十萬左右。”
“師父,您說的這個筆覘到底是幹什麼的啊?”
劉金寶好奇地問道。
雖然說今天他正在氣頭上,可是卻依然沒有忘記自己是幹什麼的。
遇到這種事情,總要問問,增加一下自己的知識水準。
他現在真得很後悔啊,如果以前就有這種本事的話,那早就應該知道這些古董的價值了,也不會稀裡糊塗的過窮日子。
前些年有這麼多錢,完全可以用來去做生意的,而且那個時候的生意比現在要好做很多,只要你願意,基本上是不會賠錢的。
張天元看了他一眼,順便就解釋了一下。
古人運筆除了可在硯上掭筆外,更備有掭筆之物,謂之“筆覘”。
筆覘有瓷制、玉製、琉璃制、水晶制等。
“筆覘”一詞,最早出現於明代,明後期文房清玩的風氣愈漸興盛,其間文人競相編書立作,論述文房器物。
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筆覘”條目,文雲:“筆覘,定窯、龍泉小淺碟俱佳,水晶、琉璃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葉為之者,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