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在明末非常流行,後來甚至出現在雜劇中。
楊慎,1488年1559年,川州新都人,號升庵。
明朝正德年間考中第一名進士,博學多才。
後因與父親楊廷和一起直言上諫嘉靖皇帝,被處以廷仗併發配流放到今雲省保山地區,35年後去世。
圖中的楊慎似在醉中,以粉傅面,頭挽雙丫髻,插上花朵。
他位於畫面中部,軀幹偉岸,身著寬大的衣袍,兩手都掩在衣袖內,頭微揚,下顎上抬,似在吟詩或說話,身子微微後傾,略帶喜感的丫髻上,插了幾朵野菊、牽牛和月季(白色也有可能是薔薇。
他眼睛睜得很大,向上看著,那種酒醉後又強睜雙眼,而又孤高自傲的神態,表現的惟妙惟肖。
陳洪綬與楊慎生活的年代約相距百年,然生活方式相類,皆喜醉酒狎妓;心態亦有可比之處,都仕進無門。
陳洪綬以這位神交已久的前輩學者為描繪物件,既是對其感佩,想必亦有自憐自惜之情。
畫面右側有兩個隨行的侍女。
一人雙手端著盂缽,另一個雙手環抱,手中執一把羽扇。
他們以既謙卑又好奇的眼光看著主人,似乎不能理解楊慎的一舉一動。
陳洪綬崇尚魏晉風度,線上描勾勒方面善於從篆隸書法中提煉出極富表現力的因素。
線描的運用如行雲流水,或如春蠶吐絲綿綿,或弱折鐵,頓挫方硬,真實而美妙的展示了所繪物象的質感,量感,空間感運動感和韻律感。
畫面中的人物線條,無論是對楊慎隨意表現的誇張的衣飾還是對兩位侍女芊芊身形流暢的勾勒,都使他們整體看來人物造型穩重而又典雅。
陳洪綬在人物造型具體部位的處理上也帶有幾何化的特徵。
比如楊慎的服飾造型為似風而揚起的誇張寬大的衣袍,用銳角展示了一股動勢,給人栩栩如生之感。
人物的背景簡潔,只有一棵老樹和些許亂石。
樹身有許多窟窿,樹葉已紅,枯枝殘斷。
這一株飽經風霜摧殘卻頑強活著的老樹,卻象徵者主人公的身世與個性。
這樣一株遒勁樹木映襯著楊慎的形象看似放浪形骸實則穩重沉著的人物形象,後人大多認為這株樹木的風格與筆墨為與陳洪綬關係亦師亦友的藍瑛所做。
《楊慎簪花圖》右上角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