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託茶盞的托子,又叫茶拓子,是防碗、盞燙手而設計的器型。
考古發掘證明,瓷質茶托最早出現於西晉,此時飲茶已成時尚。
茶托一般為淺盤形,平底。
託內底有一週較深的粗弦紋。
墓葬中茶托與盞同出,盞,圓唇,腹微鼓,圓餅形實足。
託當為襯墊茶盞的茶托,目的是避免“盞熱燙指”,是為了防止茶碗燙手而設計的新品種。
唐宋元時期,茶托形制較多,斂口、侈口,花口,下承以盤,高圈足,有的託圈內中空。
明清茶托在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方形、船形、花形等。
在張天元仔細鑑定過之後,可以確認,這應該是一件北宋定窯白釉茶盞託。
其目測高5.8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13.6厘米,足徑6.6厘米。
託呈盤形,邊緣呈四曲花瓣式,中連盅式形盞,圈足。
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宋墓中出土的盞、盞託較多,一般與執壺、帶溫碗注子同出,過去有的將此稱為茶具或酒具,分別不甚清楚。
孫機先生對此類盞、盞託進行了研究,分別將茶盞與茶托配套的稱為託盞,酒盞與酒臺配套的稱為臺盞。
宋時茶末用沸湯衝點,茶盞很燙,故將茶托製作成盤狀,在盤上加了一隻小碗內建盞,以便執取。
另一類盞、盞託與託盞有所區別,其造型是盞託呈盤形,在盤子當中凸起一小圓臺,盞就放在上面,《演繁露》中將其稱為“臺盞”。
如鎮江丹徒區上黨鎮菜村磚瓦廠北宋墓出土的的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帶託臺盞,盞直口,深腹,圈足;盞託呈盤形,寬沿,盤心凸起一高圓臺,形似酒杯,高圈足。
臺盞是酒具的專名,《遼史·禮志》記“冬至朝賀儀”中親王“搢笏,執臺盞進酒”。
總之,凡是臺子是平的,盞放置在上面,就是臺盞;凡是中間臺子凹陷下去的是茶盞的盞託。
2006年2月至10月,西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匯同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浮樑縣博物館分別對公路途經的銅鑼山窯址、道塘裡窯址以及鳳凰山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
三處窯址均以燒造青白瓷為主,其中銅鑼山窯以燒製碗、盞、盤;
道塘裡窯主要燒製酒臺、杯及碗之類的圓器;
而鳳凰山窯址主要燒製執壺等琢器,說明當時景德鎮窯已有分工,有專門生產餐具、酒具和茶具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