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熟的葫蘆色黃如金,時間愈久,其色愈重。
再加上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包漿最後達到紫潤光潔的程度,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
最早是宮廷盛水用的工具,後來逐漸發展為皇宮貴族裝飾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藝也隨之受到皇家重視,製作工藝日漸精巧。
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發展到了高峰,出現了筆筒、花插、杯、碗、蟈蟈籠、蛐蛐罐等式樣新奇,紋飾豐富的匏器。
其中一些宮廷制的匏器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族和外國嘉賓使臣。
清代中期後,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相繼出現,這類作品均是以天然束腰葫蘆為之,姿態橫生,境界各異,極具觀賞價值。
葫蘆器可分兩大類:
一類是用成熟後的葫蘆或雕或繪而成的器物;
另一類是將形態各異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即“範制葫蘆器”———蟈蟈葫蘆的加工方式也不外這兩種。
蟈蟈葫蘆的造型,常見的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和花瓶式四種。
它們既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也很獨特,幾乎可稱為人們表達審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載體。
無論戲曲人物、文學故事、神話傳說還是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婚喪禮俗等,都可成為民間藝人制作蟈蟈葫蘆的裝飾題材。
蟈蟈葫蘆的口和蓋也極為講究,一般為紫檀、紅木、象牙或玳瑁所制。
葫蘆畜養鳴蟲的發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
此人為江浙人,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
明朝滅亡後,對社會失去信心,就歸隱回家種葫蘆養蟲玩。
清代的蟈蟈葫蘆,最講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還有紅木、玳瑁等。
從清代開始,“葫蘆文化”就已經影響深遠。
葫蘆器在古玩的分類中,它跟木器竹刻、牙角雕刻和料器漆器等一起被劃分為雜項。
古玩雜項的品類之多,內容之繁,涉及面之廣,是其他諸如瓷器、玉器和書畫、銅器等這些大類收藏所不能比擬的。
可以這樣說,雜項古玩是最能廣泛代表和體現古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生活風貌的文化藝術品。
這裡的葫蘆器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現代葫蘆器,一類是古玩葫蘆器,還有一類則是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