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一點說,劉金寶選的應該是一個民國墨彩竹石紋筆洗,形狀像一個小小的茶杯,口徑為10.8厘米,底徑6.7厘米,高10.8厘米。
上面的圖案,正是一幅典型的竹石圖,幾叢水竹,或迎風搖曳,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寧靜幽雅。
微風吹來,竹葉婆娑,似散似連,疏密錯落;幾塊秀石,蒼厚硬挺,墨色勾廓,皴以淡藍、石青,極富質感。
竹子設色以淡為主,淡淡的淺綠,既不失庭院修竹的婉約俊秀,又更具溪畔崖下翠篁的蓬勃野逸。
秀石結構塊面多以筆尖或橫或斜地點出,似皴似苔,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山石的蒼古渾厚。
竹石的對面,墨筆行書:“細小的葉,稀疏的節,雪壓不垂,風吹不折已卯年初夏月,浮樑縣陶校制”,飄逸俊美。紅彩畫一方印。
底款落紅篆“浮樑陶職”四字方章款。
此器薄胎厚釉,器型規整,口沿塑一環狀玉帶(加厚目的是避免損壞口沿,圖案構思嚴謹,紋飾佈局疏朗大方;繪畫筆法自然,點皴渲染恰到好處。
筆洗是洗刷毛筆的文房用具,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筆洗材質,有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瓷質的最為常見。
古代多用古用貝殼、玉石製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製作的小盂作筆洗,清代則有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
筆洗雖是文案小品,但製作精美,情趣盎然,尤其是瓷質的筆洗,不但形狀多種多樣,像葵花洗、罄口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簾段洗、方池洗等,而且上繪豐富多彩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
因此筆洗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
竹子是人們喜歡的植物,它的中空、有節、挺拔和人們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因而竹子就成了文人墨客追逐的物件。
他們借喻竹、寫竹、畫竹來表達思想情志,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板橋是寫竹畫竹高手,他的《竹石》圖更是別具匠心,獨具一格。
而那首《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不僅寫出了竹子的頑強和執著,也寫出了不畏磨難、堅韌不拔的樂觀人生態度。
這筆洗與竹子搭配,還是相得益彰的。
當然了,民國時期的筆洗,其實值不了幾個錢,不過劉金寶應該是確實瞧出了這筆洗的價值,所以才拿給張天元看的。
“師父,師父,看看我這個啊。”
聽張天元誇讚劉金寶,李雲璐頓時就有些著急了。
這個丫頭啊,不管什麼事兒,似乎都要跟劉金寶比一比。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