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問道。
“不是,有一件是陶器,另外一件,說實在的,連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是朋友放在這裡讓我賣的,我沒好意思拿出來,您要不要看?”
店老闆回答道。
“既然這樣,那就拿出來看看吧。”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
店老闆對古董,應該還是有一點了解的,就看這一嘴帝都味的英文就知道了。
估計是見慣了帝都客,結果連自己的英文都給帶偏了。
很快,店老闆將兩樣東西都拿了出來。
張天元沒去看那陶器,而是先將目光放到了另外一件東西上面。
“這可是稀罕物啊,文人用的東西。”
張天元笑道。
根據他的判斷,這是一件清代竹雕“煙波垂釣”竹臂擱。
目測長27厘米,寬7.4厘米,厚度為0.7厘米。
從外觀上看,此臂擱的正面左上方怪石嶙峋,險峻的山石之間,一株松枝伴崖伸展,彰顯著強勁的生命力;
圖案中央,一葉扁舟靜立水中,舟上老者頭戴斗笠,手握竹竿,目視水面,正潛心垂釣;
右上方有繁體行楷“煙波釣叟,少谷”的字樣,字型飄逸,如行雲流水,令人歎服。
縱觀全圖,有山有水,見物見人,構思精巧;
寥寥數刀,堤岸立現,而老翁背後的船艙,用刀細緻,甚至可見蘆葦艙頂,兩者對比,可謂疏密有致。
尤其讓人驚歎的是這件臂擱的刀工,山、岸、船、人依託原竹,有意保留青皮,下刀簡潔而不失老辣,深淺把握得當,極富畫面感與層次感。
老翁表情怡然,下顎鬍鬚彷彿根根可見,頗有鬼斧神工之妙。
此臂擱堅潤如玉,日久變紅,圖畫神采兼備,包漿自然熟舊。
如同筆筒、筆洗、墨盒、印泥等其他輔助用具一樣,臂擱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必要的補充。
臂擱的稱謂是從古代的藏書之所———“秘閣”轉化而來。
在古代,“秘閣”指的是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代以後都由秘書監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