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非常喜歡此硯,曾在硯石上鐫‘岳飛’二字。
為表剛正端方心願,又在硯背鐫有‘持堅守白,不磷(薄不緇(黑’八個字以自勵,願做一個正直清白之士。
後來這方硯由宋末愛國詩人謝枋得所得,他在硯背面又刻了‘枋得家藏嶽忠武墨跡,和銘字相者,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一行字。
再後來,謝枋得又將這方硯贈給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深慕岳飛的德操與功業,並以其作為光輝榜樣,於是又在硯上刻下了‘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勿失道自全’的銘文,把這方硯視為無價之寶。
岳飛為宋朝抗金名將。
南宋高宗、秦檜與金議和,岳飛上表竭力反對,不久被誣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養子岳雲、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文天祥是南宋大臣,他堅決抗擊入侵的蒙古軍,雖經歷千辛萬苦,終因國勢衰竭而兵敗被俘,被囚禁於大都獄中四年,始終忠貞不屈,公元1283年英勇就義。
謝枋得寧死不肯歸降元人,為表愛國之情,於公元1289年在大都憫忠寺絕世而死。
岳飛、謝枋得、文天祥三位英雄前仆後繼,銘硯以明志,英雄業績,可歌可泣,真是一硯見三雄、丹心萬古傳!
三位宋室孤忠死後,這方寶硯經朝歷代,輾轉飄泊,閱盡世間滄桑。
到了清道光元年,此硯從集市商人手中被江浙東陽縣令陳海樓買去,後又被陳的後代轉手換了錢。
光緒二十年秋,這方硯終於在皖南為福省人吳魯所得。
吳魯感於此硯‘得乾坤之正氣’,如獲至寶,遂為之取名‘正氣硯’,並由此稱自己的書齋為‘正氣齋’。
正氣硯歸宿於吳魯,可謂平添浩然正氣。
吳魯,字肅堂,號且園,光緒十六年殿試以一甲第一名奪魁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他為人剛正,一生憂國憂民。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他挺身而出,擔任軍務處總指揮,奮起抗戰,一面哀嘆同僚們‘鮮有實心為國者,時局日壞’,一面向愛國者們振臂高呼‘毋效楚囚相對泣,拔劍收取舊山河’,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岳飛、文天祥、謝枋得的精神與人格。
吳魯去世後,正氣硯由他的第四子忠善珍藏於家鄉。
吳忠善特將書齋取名‘守硯齋’。
吳忠善的長子普霖僑居菲律賓;次子旭霖留學日本,後在神戶大成公司任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