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鄉以為坑了張天元。{隨}{夢}&nеng][lā}
但他卻不知道,他讓張天元隨便從這房間裡選一件東西帶走,那絕對是大錯特錯的事情。
張天元隨手將自己早就認準了的一件看起來也像是青銅器的東西拿了起來道:“就這個了。”
他手裡拿的那東西,不是別的,其實是現代很多家庭的人都知道的東西——熨斗!
熨斗,是現代家庭常備的小家電,但它卻不是現代人的首創。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人就已經發明瞭這種用來燙平衣物的器具。
據史料記載,熨斗最初在商代發明時是被當做一種刑具使用,專門用來燙人的面板。
到了秦末漢初,其功能才定型於熨燙衣服並一直流行至今。
古人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樵鬥”的。
張天元從這美國老鄉家裡找到的這件,應該是一件清代老熨斗。
呈黑灰色,碗口狀,底部為圓形,直徑約 厘米,上部開口如一片荷葉,因高度不一而有起伏。
熨斗總長約厘米,高約厘米,厚約.厘米,為紅銅所制。
全身仿青銅器紋飾,均勻佈滿回形紋,正中則是三個篆體的團壽形。
手柄為空心設計,便於插接木把,防止燙手。
柄上還精心雕琢了兩條游龍戲珠,看起來栩栩如生。
整個燙鬥樣式精巧,形狀美觀,不僅有實用性,也具觀賞性。
在多年的歲月更迭中,燙斗的形狀、功能多次發生改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熨斗的主體材質是銅或鐵,並未安裝木柄。
宋代熨斗一般是空心短柄,插入木把,放碳火的託盆也更高、更深一些,形狀不完全是圓形的,也有呈鬥狀堤型的。
不僅用於傳統的熨衣、平帛,還用於薰香、熨紙、護書、飲酒。
明清時期,熨斗沿襲宋元時期的造型,只是靠近手柄處的口沿向上昂起得更高,更好地防止火燼外落。
到了民國時期,熨斗的形狀由碗口狀變成了三角狀、密封式,與現在的熨斗已經很接近了,只是多了一個“小煙囪”。
民國後期的熨斗連“煙囪”都沒有,燃料大多被密封在一個空間內,待熨完衣服後,再倒出燃燒後的灰燼,而這種熨斗的形狀與現在的熨斗就基本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