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看得是嘖嘖稱奇,這一回本來只是過來教訓教訓席勒的,誰知道居然還有了這樣的收穫,當真堪稱幸運。
還有一件也是明朝的。
纏枝牡丹紋龍耳瓶—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洪武青花極品明洪武朝,歷時30年。
明代建國後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鎮珠山設立御窯廠,成為明代景德鎮最早的官窯。
&n,器形典雅,畫工精美,瓶紋飾層次分明,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
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口邊自上而下繪回紋、蕉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雲頭紋和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牆繪卷草紋。
圈足內施白釉,底足外撇,顯得敦厚穩重。
雙龍紋象徵著皇權,彰顯霸氣。
迄今為止,除了西江景德鎮博物館藏有類似的(破損)一件瓷瓶外,這是唯一的完整器,可以判斷此瓶為流落海外的明代洪武時期的瑰寶,時隔六百餘年仍然儲存如此完好,實為非常珍稀難得。
第三件瓷器,也是明代的。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瓶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
通體青花為飾,瓶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週。
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
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湧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說。
此瓶的裝飾過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狀工具勾劃龍紋輪廓及龍之雙目、冠發、厚唇、牙齒、爪趾、鱗等細部,然後在龍身周圍用青花料滿繪波濤洶湧的海水並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豔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帝都,焚燒聞名於世界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而大清康熙皇帝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園中,收藏的無數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藝術瑰寶也被英法聯軍一掃而光。
但這個記載這件明代國寶青花卻一直有幸儲存了下來,原來它被一名法國軍官孟鬥班並將其帶回法國,一直儲存完好。
直至2007年底,世界金融危機時,被旅居法國經商多年的愛國華僑周先生獲悉後,請國內外著名的幾位瓷器鑑定大家鑑定後,從孟鬥班後人手中把這件國寶以380萬英鎊的高價收購。
就是為了不讓中華的國寶流失海外,在這期間,英國佳士得得知這件國寶青花,一直勸說周先生在英國拍賣,而周先生一直堅持這件國寶“迴歸祖國”。
然而可惜的是,後來也不知道席勒是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居然又把這東西弄到自己手裡了。
這面牆上最珍貴的三件瓷器,就是這三件了,其餘的雖然也不錯,但跟這三件相比,就顯得有點不是那麼上檔次了。
張天元對此唏噓不已,這些東西,實在太過大件,想要帶回去可不容易,除非是全部塞進影子屋裡頭。
想到這裡,他忽然回頭看了席勒一眼。
這一看,嚇得席勒直接打了個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