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六九一章 建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六九一章 建盞 (2 / 3)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

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

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愛↑去△小↓說△網 Qu 】

建盞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

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

這裡所說的“銀星斑”正是此種油滴盞,一般用石灰石配釉,鐵為呈色劑。

生坯掛釉,入窯焙燒到一定溫度,釉料中的鐵形成結晶體,並聚合成黑色油滴新狀,降溫熄滅後,結晶顆粒保留在釉層中,有獨特的裝飾效果。

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而拍賣會上的這件東西,就有“供御”,分明就是貢瓷,其質量自不必說。

畢竟貢瓷是上供給皇帝的,如果東西不好,那鬧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宋人制作的黑釉茶盞極具藝術表現力,色似墨玉,彩如夜空,透過窯火的自然造化,在黑色釉面上產生鐵結晶花紋,或明、或潤、或金、或銀,如絲絲玉發,順通暢達,具有極高的觀賞品位。

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形如漏斗;圈足較淺,足根有修刀(俗稱倒角),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

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

“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

《君臺觀左右賬記》裡記載:

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

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而拍賣會上的這件東西,就是所謂的第二重寶,也就是油滴建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