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其實它的名字就叫辟邪,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
據傳說,它象著‘仁’與‘瑞’。
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
不過,吃多了要拉肚子。
有一天,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貔貅的**就被封住了。
從此,金銀財寶只進不出。
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每天最好把他拿起來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財運就會跟著來。
其中一角貔貅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
“原來竟然還有這種動物啊,可是我怎麼感覺它跟一般的貔貅長得不太一樣啊?”
李雲璐又問道。
她對真正的基礎知識不是很感興趣,反而對這種比較偏的學問很感興趣。
“其實辟邪的形象並非一直固定的,辟邪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號,是禁忌的物件,與圖騰相對。
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圖騰和禁忌的物件也是不同的。
商周時期,饕餮紋飾在青銅禮器上廣泛應用,是一類常見的辟邪。
傳說饕餮是一類猛獸,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
商代和西周以此為禁忌,將其圖案鑄在青銅禮器表面,祭祀時,下面以炭火焚燒、上面以熱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懲戒。
東漢時,人們又常以龜為辟邪,已見有龜形爐灶、龜形水壺等文物現世。
傳說龜為龍之九子之一,龍生了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成龍,尤其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個竟是烏龜,是‘龜兒子’。
為了表示對‘龜兒子’、‘王八犢子’的懲治,漢人使其陷於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馱碑負重,以示鎮壓。
雷臺漢墓中,有八隻石龜分別置於兩具棺槨的四角,即是‘鎮壓’的意思,表達了雷臺漢墓主人對不肖子孫的忿忿之情,其情形無異於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