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逛過地攤,魯迅逛過地攤,王世襄逛過地攤,喜歡收藏古玩的人,誰沒逛過地攤呢?
人們在逛地攤的過程中,可以和好友喝茶聊天,也可以品評古玩優劣,考證其真偽與歷史。
這樣一來,古玩就成了文人交遊的重要專案,誰要有一雙鑑定古玩的火眼金睛,就連王公大臣和翰林鴻儒都要敬佩三分。
帝都地攤經歷了多年的變遷,從革新開放後的荷花市場和朝內小街等地,到現在的潘家園和報國寺。
如今很多寶貝出自上世紀80年代的帝都地攤,那時候真文物都賣不出去,哪來的假貨?
我曾聽一位前輩說:“有個雍正官窯的粉彩盤子,要200塊錢!可我那時候哪找200塊錢去啊?如今這東西怕是200萬元也拿不下來吧!”
說這話的時候,前輩還是一臉的遺憾。
在帝都奧運會之前那幾年,每到週六,我都4點起床,迷迷糊糊打車去潘家園,然後直奔手電筒光最亮的那個區域。
這些張家口商販很有經驗,他們不會把好東西一次都拿出來,總是磨磨蹭蹭,為的就是吊大家胃口,攢點人氣。
基本都在5點半以後開始了白刃戰,眼疾手快很重要,因為在6點半以後,好東西可能就沒了。
在帝都奧運會以後,由於潘家園市場的攤位費漲價,不少從鄉下收老貨的商販無力承擔,就不約而同地轉戰到報國寺地攤。
如今,有經驗的收藏愛好者和部分古玩店主,都會在每週四報國寺大集的時候去逛一下。
報國寺位於帝都南城,始建於遼代,在明末清初形成著名的書市,而後在琉璃廠書市興起之後逐漸衰落。
前些年,報國寺一直主營舊書、郵票和錢幣,如今古玩收藏熱升溫,古玩雜項成了報國寺文化市場的主角,甚至在每年的錢幣交易會期間,錢幣也並不是主角了。
如今報國寺市場每週四大集,每個季度還有錢幣會,其名氣越來越大,引得全國各地很多古玩商販都聚集到報國寺。
我結識了幾個從各地鄉下收貨的商販,但想要買到好東西也得碰運氣。
你們知道吧,逛地攤也得守規矩!
古玩行是個江湖,既然走江湖,就得守規矩。
逛地攤的時候,要把平時那些身份地位全都拋諸腦後,但要牢記兩個字:一個是‘眼’,一個是‘義’。
假如東西看走眼,就賠了;假如不講究點江湖義氣,也沒人願意賣你東西。
在古玩行的歷史裡,最守規矩的時期要數清末到民國,那時候的琉璃廠古玩商大多都是非常守信的,講好了價格絕不反悔,說好的抽成絕不少給,甚至讓不熟的人把鎮店之寶拿走鑑定,想買了再回頭來送錢。
如今雖然人心不古,但是有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最基本的規矩就是東西在誰手裡誰說話,比如你拿起一個碗來端詳,我就只能看,尤其是當你跟賣家討價還價的時候,我就算想要也不能插嘴。
不然,我說這東西好,哄抬了價格;我說東西差,砸了別人買賣――兩頭不討好。
無論我多想要這個碗,也得等你把東西放下,然後我再拿起來,這個時候我才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