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說:衡量古幣的收藏價值除了看珍稀程度外,是否成套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套極為珍貴的乾隆十二生肖錢,據說這套錢是為慶祝乾隆六十大壽所鑄,共鑄12套,鑄造精美,形象生動。
我國的生肖古幣分為兩種:一種為大錢,一面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一面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另一種為乾隆通寶小錢,每枚背鑄一種動物,全套12枚。
前者鑄造量很大,後者則極為珍罕。
李老說:我到過全國各地的許多古玩市場,不知挑選過多少古幣,但沒有發現過這套錢幣。
我也翻閱了20多種有關古幣的圖書,都沒有談到和收錄過這套錢幣,因此就是出高價也買不到。
解放前出版的古玩指南#中有這樣的記述:古代套錢價值在成套而不在單枚,即成套之錢為無價之寶,而單枚者則值同蔽屣,如從有錢之始直至清末所有歷代所鑄之錢均能收齊。
將一朝一代之錢收齊,千元萬元亦售也。
然若分散則所值即不若斯高貴矣。
即如元代之錢共124枚,如能集全,最低可售1.24萬元,即每枚百元之譜,但若分離則每枚最多不過數角數元而已。
這成套與單枚其價值至為懸殊也,蓋成套者難收,單枚者易得。
李老經常以微不足道的價錢購買到古幣珍品,毫無疑義得益於兩個方面:
一是博覽群書、潛心鑽研,具有淵博的古幣知識和高超的鑑別能力;
二是不辭辛勞,經常風餐露宿、勞師遠征,面對成千上萬的古幣總是不厭其煩逐一甄別。
李老認為:在中國古幣的發展歷史中出現過3次高峰,分別為秦朝、唐朝和宋朝。錢幣起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外圓內方半兩錢,統一了形狀、重量和錢文。
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從公元前206年一直延續到清朝宣統皇帝退位。
從漢朝到魏晉的700多年間,一直採用五銖錢,銖為重量單位,7個大米粒為一銖,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漢武帝時期,許多地方鑄造五銖錢氾濫,漢武帝進行了9次大規模的整治運動,殺了20多萬人。
唐代建立後採用開元通寶,開始了通寶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清宣統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