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忽悠歸忽悠,但未必就都是假的,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有沒有門路,有沒有本事。
其實吧。
所謂“撿漏”,就是賣主不知道這東西能值多少錢,稀裡糊塗賣給你,讓你撿個大便宜。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書恆和董學塾剛剛踏入收藏的行列時,“漏”非常好撿,如今再想撿漏已經非常難了。
但難歸難,“漏”還是能撿得到的,因為年年都有新入行的賣家,這就看你有沒有擁有寶貝的運氣了,說難聽點,碰到把乾隆當康熙他爹的主,你不發才怪哩。
錯把珍品轉手賣有些東西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早在上大學那會兒,張天元逛地攤時花了60元買了一方陶硯。
當時根本分辨不出真假,又因它與張天元已經收藏的一件硯臺差不多,於是他就把這方陶硯原價轉手賣給了一個好友。
後來才知道他留下的是一件贗品,而轉給別人的那件是標準的宋代貨,如今這方陶硯已成了那人書房裡的鎮屋之寶。
那個時候的張天元,跟現在很多剛剛入門的收藏家一樣,其實對於很多東西,心裡頭並不清楚的。
張天元曾在一家古玩店遇到一件紫檀木鏡框,裡面鑲嵌著一張太祖爺的畫像,當時店主是以收藏太祖畫像為由從一人家花300元購得的,那大戶人家不知道店主實際上相中的是那個紫檀木鏡框。
店主要以2000元賣給張天元,當是張天元嫌貴,只出1000元,沒談妥。
這個鏡框在店裡又放了些日子,一直無人問津。
古玩商往往都是剛進貨時要價特高,等幾天無人問津,他就急了。
十幾天後,張天元又去那家古玩店閒逛,店主遠遠看見他就忙著打招呼,沒談幾句話,那店主就提到鏡框了,他說,剛才有客戶出到1500元,他沒賣,如果張天元想要,就拿1500元算了。
鬼才相信他的假話,如果有人真出1500元,他早就賣了,不過1500元還是值的,這也是張天元心裡的價位。
他拿著那隻鏡框又翻來覆去瞧了起來。
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件藏品決定買下,付款前一定再仔細看一遍,看看有沒有硬傷,有沒有修過。
這一瞧不要緊,他發現太祖像後面還夾著一幅老畫,憑感覺,他知道這幅畫非同一般,於是又與店主還起價來。
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六字真訣,所以沒辦法用鑑字訣去鑑定。
此時的還價不是想減掉多少錢,而是怕引起他的懷疑,最後他以1500塊錢的價格購得了鏡框。
後來經鑑定,畫是清代宮廷畫家之作,是珍品。
可能是原主人怕這幅畫丟失,於是夾在了太祖像後面,這讓張天元撿了個大便宜。
當然有賺,也就有虧的。
因為還價而錯失的時候並非沒有。大約也就是大學快畢業那年,張天元在一個地攤上看到一件青花瓷,老闆要價也不多——660元。
當時他還價600元,那老闆說不夠本,張天元轉身要走,意思是想逼老闆就範,沒想到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一旁的朋友老李甩下660元把青花瓷抱走了。
沒辦法,這也是古玩市場的規矩,人家正談價的商品,無論你多想要,也不能插話,一旦放下不要,任何人都有權買走。
當時張天元是啞巴吃黃連,有苦沒處說。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如今那隻青花瓷的價位已經翻了500倍,老李說,就算給他30萬也不賣。
過去的教訓,張天元不會忘記,但是還價還是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