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彩又稱作“逗彩”,最早出現於明朝成化年間,是先在經過高溫燒製而成的青花線條之上施以其他顏色填補空白,然後進行低溫二次燒製,最終形成青花鉤邊,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鬥彩。
因為成化鬥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儲存於臺北和帝都故宮博物院。
別說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謂的大收藏家,也沒有與之密切接觸的機會。
所以人們僅能從書上或文章上對成化鬥彩產生了人云亦云,有似盲人摸象似的概念。
關於鬥彩的鑑別方式,我們藉助於琺琅彩進行比較則更為直觀一些。
在胎土方面。
由於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鬥彩略高於琺琅彩的質量。
透過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成華鬥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
而雍正琺琅彩雖然繪製工藝到達了頂峰,也沒法彌補“先天不足”的劣勢。
彩料方面。
鬥彩與琺琅彩所繪製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琺琅彩。
紋飾方面。
雖然都是宮廷御做,所繪圖案都經過皇帝批准,畫師都為宮廷御用畫師。
但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其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其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
而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圖案,有很大一部分並非宮廷畫家的“原創”,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批准之後繪製於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雖然筆法依舊老練、準確,卻缺乏了鬥彩瓷器上團的自由之風,略顯呆滯。
在我國曆來就有琺琅第一,鬥彩第二的說法。
客觀的來講,雖然鬥彩在胎土方面優於琺琅彩,但是經過了三百年的歷史演進,我國在制瓷工藝之上發生了極大的進步,無論是製作技藝,還是彩料豐富方面琺琅彩均高於鬥彩,琺琅彩雄踞瓷器之首當之無愧。
雖然如此,但是鬥彩依然在我國瓷器中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造性的燒製方法為後世瓷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張天元手裡這個雞缸杯上的色彩很簡單樸實,藍色青花勾的邊,用紅綠黃紫四色填的彩,翻開底款一看,果然是大明成化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