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不僅是這個事兒,楊懷仁還曾去過古鈞瓷的老家神垕鎮。
洛州神垕鎮有“中國鈞瓷之鄉”的稱號。
當車剛進入神垕鎮時,楊懷仁就看到道路兩旁到處都是瓷器店,一間挨著一間。
不少店把瓷器擺在了外面,店主很悠閒地待在屋內看著報紙。
楊懷仁走進一家寫著高仿古瓷的店,店主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女子,“你們這裡是仿哪個年代的古瓷器?”
他問了一句。
“哪個年代的都有。”
楊懷仁注意到,瓷器做得相當精細,還帶著塵土的痕跡,除了各種花瓶、碗和一些工藝品外,還有人物瓷像,瓷器上的裂紋也仿造得入木三分。
他拿起一個人物雕像問價錢,店主說,“這個雕像是仿明朝的,做工還是比較細膩的,底部還有明朝的痕跡,如果喜歡150元賣給你。”
楊懷仁將雕像倒過來後,果然看到底部刻著漢字,但泥土很厚,字不能完全看到。
店主說,“這也是為了做得像,要是沒有泥土就顯得太假了。”
“最貴的是哪件仿品呢?”楊懷仁問。
店主說,目前工藝最好的是一個高仿明朝宮裡的一個盤子,她從一層櫃子中拿出了一個泛著黃色的盤子,盤子底部花紋很清晰,有些地方被一些磨損的地方擋住,仍能看得出做工很細膩。
為了問到加工技巧,楊懷仁買了幾件做工比較細緻的仿品,店主告訴他,有些人想買價格高些的仿古瓷器,為了讓它們更加逼真,燒窯的人會把燒製成的器具用手來回搓,讓花瓶有點做舊感。
之後把花瓶埋上,每隔一段時間就過去簡單處理一下,有些幾個月就取出來,也有些追求仿製品質量高的會埋上兩三年。
取出來時再將鹽酸和無水乙醇塗抹到器具上,可以讓瓷器與土結合得更加緊密,這樣,就會給人一種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滄桑感。
“有些花瓶或盤子會對它們的邊緣使勁摩擦,並用工具對邊緣進行打磨。為了讓瓷器有種使用過的痕跡,最後再塗抹上化學試劑讓其形成一定的腐化感。這些工藝都是比較複雜的,足以以假亂真,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個瓷器就能買上幾萬元甚至更高的價格。”
在一家仿古店內,楊懷仁看到一對50歲左右的老夫妻,聊天中得知丈夫趙先生做瓷器生意20多年了,他和幾家窯廠都有長期合作關係,全國不少古董店和小販都從他這裡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