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道老楊頭怎麼就看上這東西呢?
他對那件假貨還是有些心得的。
不知他從哪裡得來的印象,或者是電視裡,或者是在某本囫圇吞棗的看過的書裡,他記得有類似的蓮花碗,是南宋官窯的,如今一眼瞅到時,那是異常激動。
南宋官窯瓷器,是專為南宋宮廷燒造瓷器的窯廠,相當於清代的內務府,燒造的官窯刺為清一色的單色釉,秞水肥厚,瑩潤如玉,據說秞水裡雜有瑪瑙和玉粉等寶物,存世數量極少,檔次極高,價格都是百萬計。
老楊頭儘量把蓮花碗藏到別人看不到的身側,悄沒聲的詢價。做假貨的販子多是奸猾之輩,如今的形勢哪裡不看得明白,知道遇到了棒槌,也就獅子大張口,把幾十元的玩意,要價一萬元。
一萬塊買到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寶物,那是多大的便宜?
老楊頭的心激動的快跳出來,可是他還想還還價,一來是做生意的習慣使然,二來,他手頭的錢不足,想延緩一下時間,思度個辦法。
沒想到討價還價異常順利,販子友情相讓二千元,現場點錢只要八千塊。
老楊頭見到大便宜在即,絕不放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是他兜裡只有二千元,想來想去,想起在古玩城大門口開副食店的老鄉,叫了販子一起問人家借錢,才把虧空打發了。
東西到了手,老楊頭的嘴就沒合上過。
在店裡擦拭了半天,那件蓮花碗光閃閃的煥發出光彩。
高興之餘,老楊頭對自己的快樂拿不準,當即決定到故宮裡找專家鑑定。
老楊頭路子挺野,故宮有他的老鄉,當一個挺有實權的官,但不懂古玩。
老楊頭怕路上有失,興師動眾的帶了兒子媳婦一起趕到故宮裡,老鄉好吃好喝好招待,知道來意,便把年紀上了八十歲的最知名的老專家找來。
老專家活了偌大年紀,早成了老油子,知道事情的原委,進門大呼:“皇帝玩的!”
鼎鼎大名的專家,老楊頭早如雷貫耳,對他特別服氣,所以他的說法老楊頭信服,再不存半點懷疑。
他的心放進肚裡。
專家的評斷來得正是時候,老楊頭心裡那個美啊,告訴專家說,東西是家傳的,他可不敢告訴專家花了八千塊揀了大漏,免得讓人家聽了眼紅。
但是要求給出個鑑定書時,老專家才露出滑頭的本性。
“在故宮裡,東西可以幫助鑑定,但不能出證書,這是規矩!”
老楊頭哪裡知道其中奧妙,人家不過是託辭。
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回了家,可是過不了多久,老楊頭好運又來了,又撿到了一個同樣的東西,價格比上次還便宜,他感到從來沒有過的興奮,湊成一對,也用玻璃罩子保護起來,從此,那對寶物也成了隨身攜帶品。
老楊頭本是精明人,可是踏入古玩行時,年事已高,註定不會有太好的眼力,他糊里糊塗做生意,小錢賺了不少,也撿到一個大便宜,有一件很不錯的東西。
他很平庸,沒有多少讓人回憶的事情,卻說明了古玩行的另一個規律:貨物無所謂真,無所謂假,糊塗來糊塗去,照樣能混口吃喝;你可以不懂古玩,卻不能不會忽悠。
這一次老楊頭拿來的東西,居然是一把品相非常好的油紙傘。
“清明時節雨紛紛”,想必當時行路的古人也撐起了一把把輕巧的油紙傘。
在古代,油紙傘雖然常見,但非常容易損壞,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少;現如今,油紙傘貴為民間工藝品,許多藏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了其中的價值,細細探究,小小的油紙傘中還有一些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