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敗家子也明白了人生起伏,便專心事業,終有成就。”
“真是便宜了這敗家子兒了。”
歐陽曉丹沒好氣道。
其實古玩行裡,幾乎每天都上演著撿漏的神話。
而且這些事兒,很可能就發生在咱們的身邊。
前些年,某大街拓寬改造時挖地基,挖出來的耀州窯完整器及殘件數量驚人。
一次,一個農民工就挖出了一個耀州窯的梅瓶,15塊錢賣給來工地上“撿漏”的人,這件梅瓶後來到了古玩商手裡,賣到70多萬的高價。
類似現在很多店面裡擺放的耀州瓷當時挖出來不下百十餘件,大都以幾百塊錢的價錢賣了,現在每件價值都在十幾萬元以上。
還有某工地,一個農民工挖出來不少玉器、瓷器。
有個古玩商路過工地,這個農民工從床底下拿出來一個明代青花的大罐,對他說,這東西我沒用,你給我買兩盒煙就給你,這個人就以兩盒煙換回來這個大罐。
後來一萬塊錢賣給一個古玩商,古玩商請專家鑑定得知這是個明初的永樂青花大罐,如果不是有些殘缺的話,價值幾百萬元。
還有個故事是說,有師生三人,約好到外地的古玩市場轉轉。
一家店裡放著一對唐代鎏金簪子,珍珠鋪底,花形是一對鴛鴦,簪子上面的土還是溼的。
師生三人就戲稱說,這還冒著熱氣呢。
店主要價1200元,後來討價還價,1000塊錢買了回去,經專家鑑定,這對簪子市場價值七八萬元人民幣。
其實這些故事無非說明了一個道理,就算滿大街都是寶貝,你還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否則寶貝放到你手裡,你都不知道,那才叫冤呢。
現在古玩店層出不窮,但大多開古玩店的對自己的貨品都一知半解,並不完全瞭解藝術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價值,有眼力的藏家還是有漏可撿的。
很多人撿不到漏是因為其知識積累和儲備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擺在他眼前,他不識貨也沒用。
鑑定更是一門綜合學科,一個人只有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磨鍊,才有資格談撿漏。照著書本去撿漏,一定會上當受騙。
當然,要想撿漏還要見多識廣。
真品見得多了,古玩的神韻就熟記於心,那種熟悉的感覺是作假作不出來的。
柳憐跟著父親見得多了,他也講了個事情說,一次,她父親在某古玩市場發現一件藏品,形狀像個筆筒,高約二十厘米,直徑七八厘米,上面有兩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