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枚大元帥金印放在一起的,還有一枚官印。頂點.更新最快
拿到了金印的張天元本來是打算就這麼離開的,臨走的時候,就那麼隨便拿起那官印看了一眼。
得,真是慶幸啊。
慶幸沒有走!
這枚官印,可是大有來頭啊。
元末,以韓林兒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官印“德義庫記”,為什麼說其奇特,主要是對其印面而言,作為官印,以八瓣蓮花形作印面,乃朝代所未見,於印學一系,可視為千古奇觀。
而這枚官印,就是“德義庫記”。
“德義庫記”目測直徑6厘米,通高6.5厘米,印面作八瓣蓮花形,板狀鈕,質料青銅。
印面中間有正方形方框,方框四周與蓮花形邊欄之間夾有草龍紋作裝飾。
方框內區鑿刻楷書“德義庫記”四字作陽文。
印背鑿款,印鈕左側“龍鳳二年正月造”,正中為“上”,右側“亳州之軍德義庫”字樣。
據史料記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安省亳州立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
據印背鑿款,可知此官印為立國之初於亳州所鑄。
有關韓林兒為首的北方紅巾軍,大宋國號政權官印目前傳世發現有十幾方,所見有“元帥之印”“管軍總管府印”“管軍萬戶府印”等。
元末以徐壽輝為首的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官印也有發現,見有“統軍元帥府印”(印文篆書體,其印面為標準圓形。
葉其峰先生在《古璽印與古璽印鑑定》元官印一節中說道:“徐壽輝天完政權官印形式很有特色,印體為圓形,圓面上刻方框,印文刻在框內,框外與圓邊之間刻對稱雲紋,這樣的印式乃代官印所絕無僅有。”
相比之下,韓林兒官印“德義庫記”印面為八瓣蓮花形狀,印文作楷體而稱“記”,與徐壽輝圓形官印相比較,其形制、印文書體更為新奇,可謂目前所見元代最新發現官印之品類,也是朝代官印中所僅見。
韓林兒,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北河欒城人。
祖輩因從事白蓮教活動被徙永年,父韓山童仍以白蓮教組織群眾。
至正十一年五月,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在潁上發動起義,韓山童被捕犧牲,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劉福通等攻克潁州。
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