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三三二二章 壺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三二二章 壺王 (2 / 3)

瓷器底部為鐵褐色,上部隱呈紫色,稱為“紫口鐵足”。

典型的官窯珍品,坯體的厚度僅為釉層的三分之一左右。

釉層中還攢聚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行家稱之為“聚沫攢珠”。

這一特徵也是今天我們用來鑑定宋官瓷真偽的方法之一。

當時的器形以生活實用器為多,如碗、盤、杯、碟、洗、壺等,還有部分陳設瓷,如仿青銅器的香爐、尊、觚、琮式瓶等,器物造型優美,具有典雅秀美的風範。

你說你缺少其中一項特點或者幾項,那都可以理解,畢竟任何東西它都不是死的。

可問題是,楊老頭拿出來的這件東西沒有南宋官窯瓷器的絲毫特點,怪不得專家說是贗品呢。

可為什麼又有一些專家說是一級品呢?

心裡頭這麼想著,張天元便開啟鑑字訣仔細看了一眼。

得虧是看了這一眼啊,不然的話,這可是要錯過好東西的。

這東西的確不是南宋官窯,但它卻是北宋官窯的好東西啊。

宋代官窯瓷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個部分。

北宋官窯瓷出現在北宋徽宗後期,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宣、政間”是指宋徽宗政和至宣和15年間,當時,宋徽宗不但在汝州徵燒青瓷,而且在京城又置窯燒瓷。

說明宋徽宗對青瓷的強烈愛好。

北宋官窯的窯址在當時的都城汴京,然而由於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和水災,宋汴京已淹沒於6米深處的泥沙之下,地面沒有任何遺蹟可找,考古發掘很難進行,因此,北宋官窯的窯址始終沒有找到。

北宋官窯當時專供宮廷使用,產量少、燒造時間又短,故而傳世品也少,至今考古界也有人否定它的存在。

但從現存的傳世官窯器來看,它有自身的特點。

器物有碗、瓶、洗等,採用支釘撐燒,青釉色澤較淡,器身開有縱橫交錯的大塊紋片,胎骨由含鐵量較高的瓷土製作,所以胎呈紫黑色,足部不上釉,鐵骨外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釉瓷器。

正因為傳世太少,所以很少有人能認出北宋官窯,即便是很多專家,都沒有見過北宋官窯的傳世品。

更何況張天元手裡頭這件東西它還比較特殊。

它應該是承上啟下的一件瓷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