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師李明光有個觀點:在冬天大雪封山,市場萎縮,資金不到位,好東西賣不出去的時候,或是掃貨最佳時期。??
他說:‘冬天大雪封山,珍奇異獸也跑出來了。只要是好獵手,寒冬裡照樣一槍一個撿漏。關鍵是要煉好眼睛,在冬天裡煉好眼睛,隨時準備出。英國詩人雪萊曾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民國至今,古玩界流傳著這樣的行話:古玩不長眼是瞎眼沒有臉。
有些古玩商自己玩古玩卻被古玩玩,還有些人花了上百萬,甚至上億買到的卻是假貨,這臉兒往哪兒擱,不僅沒臉面,還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藝術品古玩市場之所以這麼殘酷,我一直認為根源在於資訊不對等。
房地產一平米十萬、八萬是明碼標價,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2.8億元港幣,鬼谷子下山在2oo5年拍出2.3億元人民幣天價,田黃一克賽黃金,2、3萬一克,好的4、5萬元一克,甚至賣到1o萬。
它們的決定值在於市場和專家。
許多資訊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不惜代價煉好眼睛才是關鍵。”
“煉好眼睛?也就是說,還是要增加自己鑑別的能力?”柳憐問道。
“呵呵,不愧是行家,你這一句話就說到點子上了。”
張天元笑道:“不管是誰,如果對這個市場一竅不通,那別說撿漏,根本就是找死。”
“可是要怎麼煉好眼睛呢?”
柳憐問道。
“你這話算是問到點子上了。”
張天元喝了口飲料道:“先那肯定是得有文化積澱:收藏不同於其他行業,它是一種文化活動,是文化與商業的結合。
比如一塊壽山石的價格,如果沒有文人的題字、刻印,沒有文化內涵在裡面,它的價值會大大縮減。
當你在收藏的時候,不是收藏壽山石,而是去看這件藝術品背後的文化。
因而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深厚的文化積澱是煉眼的第一大要素。”
“這個我同意,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看到寶貝都是瞎的,比如剛剛那兩枚金幣。”
歐陽曉丹急忙說道。
“咳咳,不提金幣了,出了知識積累之外,還需要實地演練,實際操作:煉眼力單靠積累文化或看央視尋寶欄目遠遠不夠,要去市場上鍛鍊,去摸東西,去實地考察。
為什麼有的專家會看走眼,因為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同。
能寫書的未必有眼力,有眼力的一定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