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考古鑑定為政府所支援、支撐和壟斷,國家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進行了較為深入、細緻、系統的理論整理、梳理和研究,並做了相當數量的文物蒐集、發掘、歸檔等工作,使得考古鑑定的研究和實踐都取得了相對驕人的成效和戰績。
而古玩鑑定由於受制於經濟條件和老文物法的限制歷來僅僅侷限於個人愛好和單打獨鬥的層面,既缺乏廣泛、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
又沒有全面、準確、及時的材料蒐集、補充和更新,更缺乏專業、專門、專職的從業人員和機構,當今所有的所謂的古玩鑑定的從業人員和機構,無一不是是順應新文物法的頒佈而迅速升溫的文物市場的需要而從考古鑑定的人員和機構脫胎、轉化甚至兼職而來。
而事實早已充分證明,古玩鑑定絕對不同於考古鑑定,以考古鑑定的理論、方式、方法、思維和眼光來搬用、套用、從事古玩鑑定,簡直與令風馬牛硬相及者無異!
而所有這些從事考古鑑定半路出家來從事古玩鑑定的所謂專家、學者,其實際的古玩鑑定的經驗、水平、能力和起點其實並不高於所有入門級涉足古玩鑑定、古玩收藏甚至古玩買賣的任何人,而且如果其思想僵化、自以為是、不能正視現實的話,則其作為、過程和結果必更遠遠低於、卑於、劣於古玩新人!
對於這些所謂的專家,張天元向來是沒什麼好感的。
這些人基本上沒有收藏古董的經驗,以為考古就是鑑寶,結果死搬硬套,稀裡糊塗。
不僅坑自己,更坑人。
都不知道有多少好寶貝被這些所謂的“磚家”給坑了。
央視播出的“傳世檔案”中介紹,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出土於帝都六鋪炕的窖藏元代至正年的青花鳳首扁壺,本為碎成48塊且有17處殘缺的殘片組合修復而成,因有大量的旁證物件,其真實性已毫無疑問。
但現實卻是除修復者和知情人外,所有陶瓷鑑定專家和陶瓷收藏家、愛好者幾乎眾口一詞:新活!
理由就是軟道不明顯、修胎太規整、底足太規範、髮色太豔麗、畫工太精緻,所有風格特點均不符合元代青花特徵!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向家林捐贈四件宋代定窯精品給鎮江市博物館被拒絕一案更為令人憤慨、髮指和不齒!
一大幫年齡夠大、職稱夠高、職務夠多、光環夠亮、成果夠豐的所謂的專家、所謂的學者和所謂的權威們,面對著稀世珍寶居然異口同聲:新仿!
理由竟然是:器型從未見過,是為臆造;胎體、釉色與定窯瓷片標本不符,故為新仿;毫無使用痕跡,自為新出;綠定尚未得到學術界認可,必是後造;上面有簡化的“愛”字,當屬今燒無疑!
看一看這些證據,看一看這些理由,看一看這些心態,看一看這些能力,看一看這些水平,看一看這些嘴臉!
這就是當今中國古玩鑑定甚至考古鑑定和文物鑑定的現狀、能力和水準!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的所在:當今的所謂古玩鑑定專家們,也都不過是隻信眼睛、只信自己、只信理論而根本就沒有抓住古玩本質特徵就敢、就能、就可以生搬硬套、妄下斷語的歷史屠夫、藝術莽漢而已!
張天元曾經親眼見過一件元代至正年的青花鳳首扁壺。
如果這東西不是讓那些專家、學者親眼看到它的出土,而是來自民間又沒有人尤其是有名人能證明其確切的出處的話,試想其結果和命運又將如何呢?
肯定是國家又少了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歷史又多了一重無可彌補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