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就是能夠放進博物館裡的具有特殊意義或者歷史價值的東西,就算價格高,只要不是太離譜就行;
要麼就是價格低廉,但是卻能夠賣上好價錢的。
雙管齊下嘛,一方面是為了自己回收古董的願望,另外一方面則是要賺錢!
像他現在這樣,賺的錢雖然不少,但是花的錢也不少,手頭基本上只留下一些流動資金而已,所以賺錢也是個大事兒啊。
他因為這兩個原則放棄了不少的好東西,不過柳憐那邊卻是收穫頗豐。
感覺柳憐這個文物獵人有點太過鋪張浪費了,她用手機給張天元發來的那些圖片上的東西,其實根本沒有買回去的必要,存世量比較大,國內也有,如果把這些也要弄回國,還花國家的錢,那真得是極不划算的。
不過這個是柳憐的事兒,張天元只是提醒了一下,就沒多說什麼了,花的也不是他的錢,反正這方面有專項資金的。
在轉悠的過程中,張天元驚訝的發現了許多價格並不算高的陶俑之類的物件。
這些沒什麼賺頭,但是對他來說卻是肯定要買的。
他在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問過老闆是從哪兒搞到的。
老闆嘿嘿笑了一聲道:“只要有需要,都能弄得到”。
原來這個老闆也是個移民,中國特殊運動年代的時候,他就在國內搞收藏了。
他的鎮店之寶就是“特殊運動”期間從石窟撬下來的,很早以前就珍藏起來,絕不出售。
2005年,他辭去工作,移民到了美國,將收藏的東西搬到唐人街,一部分作為展示,一部分用作交易。
這個古董展銷會,他自然也是要參加的,畢竟這可是出售積壓在手裡的貨物的一個大好機會。
老闆介紹,市面上很難找到的古代佛像,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東西很好找,他有他的路子和貨源,主要是中國、印度等地。
透過當地的朋友,“有貨先是電話聯絡,發彩信,如果確定要,再過去驗貨”。
不過,他也表示,近年來這些東西的收集也變得困難,“老東西不是說要什麼都有的”,“農民的東西比古玩城還要貴,全是亂要價,而且很難斷定東西的新舊,很多東西很難說清楚究竟是出土的還是民間流傳的”。
當問及這類文物的交易是否違法時,這裡很多攤主都是諱莫如深。
甚至用警惕的目光看著張天元。
張天元只能作罷,不去問了,萬一這些人不把東西賣給他,那他豈不是白來一趟了。
“滴滴!”
柳憐那邊發來了一張圖片給張天元,讓張天元幫忙鑑定一下真偽。
張天元只看了一眼就回了資訊——
“贗品!”
他告訴柳憐說,中國近年來,隨著市場越來越開放,很多拍賣公司開始到古玩市場徵集東西,越來越依賴古玩市場,結合點為中高檔的這部分文物。
古玩市場也滋生培養了另一個龐大的產業隊伍——造假製假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