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
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
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
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銅鏡從戰國時期開始盛行在香港有不少收藏愛好者喜歡收藏銅鏡。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又稱青銅鏡。
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鑑形照影。
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
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
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
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隋唐出現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
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據悉,因為銅鏡美輪美奐,所以觀賞性和收藏性極高,歷年來拍賣的銅鏡屢屢出現高價,比如1495萬成交的海獸葡萄古銅鏡,908.5萬成交的四乳神獸古銅鏡,897萬成交的“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605萬成交的戰國的喜鵲猴子古銅鏡。
羅科寧給張天元的這些照片之中,還真就有類似的銅鏡。
“這些東西到底什麼來頭?”
張天元有些好奇地看向羅科寧問道。
“實話告訴你吧,這是我們美國一家專門收藏中國古代文物的博物館裡失竊的東西,也就是說,包括你之前購買的那尊佛像,都是贓物。”
羅科寧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