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並未再堅持,很快就宣佈拍賣繼續。
張天元跟著一群人上去觀察了一下那尊佛像,再沒有使用鑑字訣的情況下,他都基本能斷定這佛像的確是唐朝的沒錯了。
而且應該是初唐的東西。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著隋代造像遺風,造型多呈體態豐肥,飽滿壯碩,佛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體稍短。
面相豐滿而偏方。
衣紋上多喜用隆起如圓繩狀的紋線,又圓形或六角形的臺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紋褶轉折曲復,成為一時流行的樣式,這種臺座樣式和紋線是以前所見不到的。
佛的髮髻從北朝末期到隋的較為平緩低矮的樣式發展到較為高聳,螺發所見漸多。
水波式髮髻又變得翻卷自由,紋路活潑,起伏明顯。
菩薩的體型稍顯豐肥,姿態向更自如發展。
佛、菩薩、羅漢弟子、天王、力士、供養人等組成一堂,各尊的職守更加明確,個性化更強,可以說佛經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備,個性化的諸神出場了。
由於武則天稱帝,和尚們偽造大雲經,宣稱武則天即是彌勒佛降生,在此風影響下,各地多造彌勒大佛。
彌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也就是雙腿下垂倚坐。
具體一點來說,唐代佛像的特點還是比較明顯的。
面相飽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采穩重而又不失慈祥。
身體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豐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體態天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衣紋流利,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期特徵。
鎏金泛紅,具時期特點。
這些自然很容易辨認,只要你曾經專心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就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