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有沒有機會上手真貨?
行家也好,藏家也好,主要取決於心性和眼力。
眼力好而道性不好也都隔著層,不一定拿出來讓你上手。
在圈裡,有些寶貝不一定想出手才讓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
傳統七十二行,古玩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裡才能體現真正的平等。
過去乾隆皇帝不怕別的,也是怕古玩行家三分。
說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會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不管你是誰,佩服的只能是有眼力和道性的人。
古玩行之所以有諸多的規矩或習慣,也是歷代收藏家和古玩商們總結經驗後形成的。
現在嘛,畢竟是金錢社會了,物慾橫流,活雷鋒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基本上每個人做事兒,那都得先談錢,沒錢免談。
小陸雖然說沒錢,但是畢竟答應了欠個人情債,而且還要請張天元吃飯,作為張天元來說,這個時候也不能太藏著掖著了。
反正說出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玉器做舊的手法,張天元在國內的時候就已經見過太多太多了。
不過大多數方法其實都是有缺陷的,真正的行家一看就能看出真偽來,根本蒙不了人。
最起碼小陸這樣的肯定不會上當受騙的。
但是其中有個方法非常古老,但是卻非常好用,那就是把透過別的方法做舊之後的仿古玉,再放進動物油裡面煮上一段時間,然後拿出來,這樣基本上可以矇騙過大部分的普通專家。
“可是動物油煮過的玉器我也見過,仍然是有破綻的,我也能看出來。”
小陸搖了搖頭,不太同意張天元的觀點,他在這玉器行裡,也算是個行家了,如果是這麼低階的做舊方法,肯定逃不過他的法眼。
“你說的沒錯,我說用動物油去煮,這只是一般情況,這種東西可以瞞過不少的人,但是對於見過古玉並且有不少收藏經驗的人來說,就不怎麼應驗了。”
張天元點頭道:“無論怎麼煮,終歸是會有一些光澤上的微妙差異,只要眼力出眾,肯定是看得出來的。
其實這種辦法過去經常用的。
20世紀90年代以前,仿古玉作舊仍然採用傳統的方法。
以帝都玉器廠為例,作舊玉的傳統方法是:
待仿舊產品作成以後,一般是拋光到烏亮的時候,將產品放入梅杏幹水中煮幾天。
直到將玉上的雜質、裂紋、油脂腐蝕鹹不光亮狀,或出現坑窪麻點後取出,在其產品表面塗以血竭、地黃、紅土、炭黑、油煙,再經火烤,使色浸入內部;
擦拭乾淨後,再放入油、蠟鍋中浸油.恢復表面油狀光澤.即成仿舊玉。
如果將這樣的仿舊玉埋入地下半年、一年,再經常澆些水,取出後效果更好。
有時為了仿古人玩過的舊玉效果,還用麥糠揉搓,用面板磨蹭,用皮子擦拭。
別看這些方法老舊,可是比從西方傳過來的那種化學方法更加有效。
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你這塊吊墜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革新,不過這種方法就是有點缺德罷了。”
說到這裡,張天元頓了頓,似乎是不太想說出太過倒胃口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