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瓷器又有很多達官貴人喜歡,怎麼辦?”
說到這裡,教授又喝了一口茶,才又繼續道:“想要大量生產這種金裝定器,符合市場的需求,那就需要革新技術,增加數量!
其實定窯在五代、宋早期開始廣泛使用的‘盤形支圈覆燒工藝’、‘漏斗狀匣缽覆燒工藝’,就已經產生了大量芒口瓷。
‘盤形支圈覆燒工藝’、‘漏斗狀匣缽覆燒工藝’方法可理解為覆放套燒,器物依大小依次套入,也是為了節省空間,生產了大量芒口瓷,芒口一般處理較小,並不十分影響美觀,多為精品白瓷。
雖說此方法也最大限度的增加了產量,利用了空間,但產品大小不一,沒有同一規格,難以形成統一規格的大宗產品。
我曾經收藏了五代盤形支圈覆燒標本,20多件高白度素面小盤,分三組依次大小套入,瓷質優良,芒口處理較小且乾淨利落。
從產品的檔次來看,還達不到鑲嵌金銀扣的產品要求,該裝燒工藝主要目的節省空間,提高產量,在當時也是比較先進的技術。
但是注意,這個是芒口瓷器,並非金裝定器,不過這種技術到了宋代中期之後,就被吸收改造了。”
“您的意思是到了宋代中期,就可以大量生產金裝定器了?”
張天元這個時候順口問了一句,有些事兒,他也不是特別清楚,既然今天有專家在這裡,順口問問也無妨。
華裔教授點了點頭道:“不錯,至宋中期,定窯工匠在此基礎上開拓進取,發明了‘墊圈式組合匣缽覆燒工藝’,方法是先在較厚底圈內覆放一個或幾個大小不等的碗坯,上面再套放一個支圈和一個盤碗類坯體,依次疊放。
達到一定高度後入窯燒製,這種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間,統一了產品的規格,既節省原料,又防止器物變形,大幅度提高產量降低了成本,對南北瓷窯產生很大影響,對我國制瓷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樣就能增加瓷器的生產數量嗎?”
武田晴子疑惑地問道。
“當然能了。”
華裔教授點了點頭道:“這種先進的工藝技術,產生了大量規格統一的產品,極大地滿足了社會需求。
該方法瓷坯入窯不用匣缽,而且胎泥作成支圈,疊放後組成匣缽,比用匣缽裝坯節省了大量空間。
用胎泥作成的一次性支圈在窯中與坯件收縮一致,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極大的提高了成品率。
然而這種方法也有其弊病,其一就是每燒一件瓷器,也需要一個一次性支圈,因而耗去大量瓷土。
人們認為此方法產量大,瓷土損耗也大,因而導致瓷土很快枯竭,致使定窯衰落。
再者覆燒產品出現芒口,影響其美觀,雖然說鑲了金邊或者銀邊,你從外部看不出來了,但實際上問題還是存在的。
這就是量化生產帶來的弊病了。”
說到這裡,他忽然笑了笑道:“其實這個很容易理解,比如說一幅畫,如果是畫家親手畫的,那麼它的價值一定更高,可如果是影印機影印出來的,那自然就便宜了,為什麼現在很多手錶、汽車都打著純手工製作的招牌?就是因為純手工製作更加細膩,更好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