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二九八六章 蟠龍紋定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九八六章 蟠龍紋定器 (2 / 2)

也就是傳說中的“金裝定器”。

金裝定器又稱“芒口金裝”、“鑲口”等,多見之於五代、宋初權貴階層使用。金裝定器氣宇不凡,晚唐、五代、宋早期金裝定器要比正燒定器高檔。

“芒口”俗稱毛邊,一般指口沿無釉的瓷器,多由覆燒所致。

宋代金裝定器,與掩飾“芒口”無任何關係,不是為了掩飾芒口的瑕疵,而是一種深加工的高檔裝飾及文化現象。

宋代芒口是指盤、碗在入窯燒製前去掉釉的一圈邊口所露的胎骨。

芒口生產很考究,決非隨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內寬外窄,一陽一陰,陽寬陰窄,藝術風格自成一脈。

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線產生一樣,要求自然、順暢,忌諱模糊臃腫或做作行為,旨在用刀工體現定窯瓷器芒口的天真爛漫。

除去器皿本身不談,只看這些芒口處理效果,就知道這三件器皿品位及製作該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定瓷之芒口,是以芒口鑲金、鑲銀、鑲銅進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稱為金裝定器。

金裝工藝是古代的一種時尚,是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採取的商品深加工工藝,反映當時的審美情趣和人們迷戀金銀器的心理,也是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貴或顯示豪華。

而金佃工藝與陶瓷相結合,更賞心悅目,猶如錦上添花。

三件盤都為弧壁敞口,尺寸幾乎一模一樣,其1高5、口徑23.1、足徑10.7厘米;其2高4.8、口徑23.1、足徑10.9厘米,其3高5、口徑23.2、足徑10.6厘米。

大圈足,足跟平切。

盤的胎體輕薄,胎質潔白緊密,施釉都很稀薄而且略顯不勻,在盤外壁與底部釉薄處,可見明顯的旋胎痕,釉色都是純白勻淨略微透黃,呈“象牙白”,有流淌聚釉的淚痕現象。

胎釉屬宋至金代典型的定窯特徵,所以人們也常把這些特徵作為鑑別這段時期定窯白瓷的標準依據。

該三件藏品同為白釉模製印花的裝飾手法。

白釉印花是北宋定窯受到當時定州緙絲的影響,在刻、劃花的基礎上創造的又一種新的工藝,印花的題材多為蓮花、菊花、梅花、牡丹等各種花卉,也有游龍、飛鳳、鴛鴦、禽鳥、水波游魚等等。

有些題材是從緙絲的精美紋飾演變而來或直接雕模翻印。

印花模製技術的使用,使得定窯產品的器型、尺寸趨於規範統一,印花的內容更加豐富,圖案線條大多細密清晰,畫面佈局嚴謹,講究對稱。

充分顯現白釉印花強烈的裝飾效果。

這三件印花盤在整個雲龍紋圖案上完全相同。

龍的大小、形態,雲的裝飾位置、風格幾乎一模一樣。

三件盤全在內口沿飾一圈單線弦紋,盤心一龍作為主體裝飾。

龍身刻有半弧形魚鱗紋,身體修長盤曲,背上有鰭,龍的四肢肌肉張力明顯,龍爪矯健有力,龍首有角,龍嘴露齒,龍發、龍鬚臨風飄動,神韻飄逸,栩栩如生。

在龍的四周裝飾朵狀形的祥雲紋,彷彿游龍戲珠於祥雲之間。

&nbsp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