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看一眼就知道那東西是真的,等過段時間這邊的事情完了,他自然會親自帶回去的。
反倒是老傑瑞給他的兩樣法器,有點意思。
一個是木製的如意,一個是黃銅的葫蘆。
“這個東西是法器,我怎麼沒看出來有什麼好的啊,不就是一塊木頭做成了如意的樣子嘛。”
別看溫蒂是美國人,可是如意這種東西倒也是見過的,並非一竅不通。
“張先生說是好東西,應該不會差的,不然他也不會選啊。”
老傑瑞笑著說道。
這兩件法器,是張天元親自挑出來的,並非他給的。
不過說實話,他也挺好奇的,不知道這木製的如意到底有什麼好的地方,竟然讓張天元千挑萬選才選出來。
“這的確是一件好東西。”
張天元笑了笑道:“它不僅僅是一件法器,同時也是一件古董!”
而後,張天元便簡單介紹了一下這東西。
此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減冗枝,成如意式。
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稜線如脈絡貫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
如意首、尾扁圓寬厚,其上密佈細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與根雕近似,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國傳統審美情趣的工藝品類。
這件天然木如意不僅保留了大量耐人尋味的天然特色,而且營造出玲瓏的俯視與側視不同的整體曲線效果,無疑是此類製品中較為突出的一件佳作。
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
清《事物異名錄》雲:“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我們中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漢族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如意”於印度梵語中稱“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銅、玉製作。
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