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門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
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式。
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唐卡一般可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
宗教類包括:曼荼羅畫、本生、集樹會、祖師像、生活傳記、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羅漢、生死輪迴圖、西方極樂世界等。
非宗教類包括:歷史、傳說故事、天文歷算、藏醫藥學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這種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體,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佈滿一週。
每幅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
畫面人物也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多變。
唐卡類似於藏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
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
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綵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高僧唸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金汁或硃砂手印。
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豔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
張天元見到的那幅唐卡,實際上已經上了拍賣會。
11月26日中午,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進入最後一個現場拍賣日,此前受關注的一件“大明永樂年御製刺繡大威德金剛唐卡”以3.1億港元落槌價,加上佣金總價為3.48億港元,成為佳士得本輪秋拍當之無愧的明星。
拍得“唐卡之王”的是上浦龍美術館主人、上浦藏家劉益,這是劉益繼春拍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港元拍下明代成化雞缸杯後的又一大手筆。
劉益在其朋友圈中寫道:“香港佳士得苦戰,競得明永樂御製大威德金剛刺繡唐卡,硬從老外手上奪愛,3.1億港幣落錘,好辛苦。任性!”
這件被稱為“唐卡之王”的拍品,繼十年前的2005年倫敦佳士得創造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世界紀錄,當是的1400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
自那兒之後,這也算是香港佳士得又創下一個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
此唐卡長3.1米、寬2.3米,流傳至今已六百餘年,但色彩依舊鮮明,品相上乘,通體以金線及五彩絲線繡成,以平金繡針法勾廓,據考應為蘇省或杭市的工匠所造。
唐卡右上角置有“大明永樂年施”款,應為佛教儀式所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