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幫我看看吧。”
說話的是那頭上紮了很多小辮子的黑人男子。
他將自己抱著的那個紙箱子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石桌之上,然後就像是抽絲剝繭一般仔細地開啟。
裡面放了許多泡沫塑膠還有填充物,應該都是用來防止碰撞導致東西碎裂的。
所以這人拿來的東西,想來多半應該是瓷器。
等那人完全將東西取出來,放到桌上的時候,張天元就笑了,這果然是一件瓷器,而且也是一件青花瓷。
只不過不是之前見到的青花梨壺,而是一件梅瓶。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系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梅瓶”這種器形得名比較晚,它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經瓶”。
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當時“講經”也叫“講筵”。
講完之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馬未都《醉文明》。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繫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
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黑人男子如同摸著自己的愛人一樣小心翼翼地摸著自己那件梅瓶說道:“小先生,你可得看準了啊,賣給我這件東西的人說,這很可能是元青花,而且是屬於元青花裡面的大器!”
聽著這人的話,張天元是暗暗搖頭嘆息不已。
2013年7月12日,英國倫敦拍賣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當時的成交價摺合人民幣是2.3億,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
這個罐子高27.5公分,腹徑為33公分,一共10來公斤重,可以買兩噸黃金,這就是我們藝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