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他參加巡迴展覽美術協會。
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查波羅什人覆信土耳其蘇丹》及《托爾斯泰》等。
列賓的創作中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同時他本人也與進步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繪製了許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鬥爭”為題材的優秀作品。
描繪流放者突然回家場景時的《意外歸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這幅油畫就象是一部向人們講述一個革命者被流放後經受了怎樣的痛苦,家人是多麼的悲傷,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後他和家人是多麼的意外、興奮。
這是畫家創作鼎盛時期的一幅作品。
畫家的繪畫天賦在該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畫面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襲黑衣的老婦人剛從坐著的椅子中站起來,轉向“歸來者”,似乎要撲過去擁抱,又抬不動腳步;
桌邊坐著的兩個孩子,稍大的男孩兒欣喜地抬起頭注視著,嘴巴吃驚地半張著,好像要喊出聲來;
較小的孩子有些膽怯地把目光從讀著的書本移向“陌生人”;
……再看歸來的“流放者”,個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腳上是沉重的沾滿泥土的靴子,他是經歷了長途跋涉才得於與親人相見。
他的姿態有些猶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這久違的家中他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但他的神態卻透出堅毅、勇敢。
從流放者身上我們感覺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
列賓抓住“流放者跨進門坎的一瞬間,他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表情、行為”向人們展示“驚喜、意外”及其它種種複雜的情感。
畫家其它革·命題材的作品還有《泥濘路上的押送》、《宣傳者的被捕》、《拒絕懺悔》等。
而放在桌上的這幅畫,說實話張天元真是沒有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
但是畫中的女人,張天元卻知道。
這是一戰時期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女間諜。
她的名字叫瑪塔·哈麗。
在世界間諜史上,瑪塔·哈麗算是最富傳奇的美女間諜之一。
她生活在一戰期間,被稱為二十世紀女間諜的鼻祖,她是以美貌勾引男子、刺探軍事秘密女間諜的代名詞。
1903年,一位專門跳印度婆羅門神婆舞蹈的舞娘出現在巴黎,她就是“瑪塔·哈麗”,在爪哇語中意為“黎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