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張天元幾乎可以百分之百肯定,這把大聖遺音琴是真品。
他記得當初這東西在嘉德拍賣中有人花了一億多拍走了,估計是現在沒錢了,所以又拿出來拍賣了吧。
這樣的東西,肯定是要拿下的,這絕對不是撿漏能遇到的好東西,只有花錢來買了。
相傳天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改元為至德元年,干支為丙申,“大聖遺音”琴為李亨即皇帝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由於“大聖遺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
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其渾厚感來源於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麵肥厚,氣度自然渾厚了。
由於琴面比較渾厚,在琴之兩側、項與腰兩處向內收縮的部位,出現了厚逾兩側的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到琴型整體的秀美。
故將收縮排去的部位之上下邊沿加工做成圓楞,使邊側上下楞角向中間移動,在視覺上減弱了側面厚度的突出差距。
在琴額之下,亦因琴麵肥厚,採取了由軫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減薄琴額之厚度,所以這張唐代宮琴氣象渾厚而絕無絲毫蠢笨之感。
與傳世的常琴相較,“大聖遺音”琴的斷紋也表現出時代特點,在某些部位出現有較為寬大的斷紋,即大蛇腹紋,在大蛇腹紋之間又出現若干細小的牛毛斷紋。
在這兩種斷紋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現象:大斷紋已略有翹起如劍鋒,且露出點點白色顆粒及一絲鹿角灰漆胎,它是隨著漆質老化而先期斷裂出來的。
而細小的牛毛斷則是隨後陸續發生的。
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講古琴時說斷紋是“愈久則斷紋愈多”,所指就是這種現象。
在文獻記錄中還沒有看到唐朝有專為宮延服務的永久性作坊的設定,那麼,一位有名的技術工匠,他被徵召來為皇家制作,與平素的製作不可能沒有相同之處。
這張至德元年的御製琴是中唐琴的標準器,以它所具有的各項特點,不僅可以準確地識別中唐時期的製作,且對於辨別盛唐與晚唐之琴亦具有莫大的參考價值。
這張“大聖遺音”琴為清宮舊藏。
它何時被送入深宮,是否為明宮舊物?均已無從查考。
被藏於南庫之中亦不知始於何時。
這張琴沒有象其它琴那樣被放置於宮中的古董房或其它處所,而庋藏於珍品庫中,說明當年的皇帝確是把它看得很重的。
然而它雖被重視於一時,卻終未能避免意外厄運。
“大聖遺音”被發現時,竟然弦軫俱失,嶽山崩缺,琴麵灰白,被棄置於庫角的牆隅,已經不知經歷了多少寒暑。
溥儀被逐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點查,見此琴之破敗狀況,未加深察,竟定為“破琴一張”,琴仍棄置於原地,繼續沉淪了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