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
後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
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不知從何時起,獅子就成為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了,並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
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這隻只有一尺來高的石獅子明顯具備北方石獅子的特點,但同時又有漢唐遺風,所以估計應該是在明清以前的東西。
張天元仔細觀察了一下其雕刻特點,基本上可以確認,這應該是一件元代的石雕獅子。
據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
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
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
宋元以來,坊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有錢人家為了張揚自家的聲勢,便把原來坊門的樣式簡化,改造為門樓。
仿造原來坊門所用的夾柱石那樣,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此風被保留下來相沿成習。
燒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析津志輯佚·風俗》一文中對這一習俗有著明確的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
這是關於我國看門石獅出現時間的最早也是最詳細確鑿的記錄。
可以認定,元代是我國看門石獅由宮廷走向漢族民間的肇始。
我們看到的看門石獅多蹲在一塊大石雕成的臺座上,這明顯是由原來的夾柱石演變而來的遺蹟。
這隻石獅子雖然小,不過卻有著濃濃的元代石獅子的特點,其實不用鑑字訣,張天元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