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隻被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所得,可惜當時殺伐征戰頻仍,這一寶物不幸被毀於著名的本能寺之變中。
而另一隻則被德川家康獲得,後來由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賜給了他的乳母春日局。
到了明治年間,曜變天目茶碗幾番輾轉,到了三菱總裁巖崎小彌太手中,但他認為這隻碗堪稱天下名器,自己不配使用,只能觀賞,所以儘管巖崎小彌太擁有了這隻茶碗,但他一生中,都沒有用它喝過茶。
值得一提的是,曜變天目茶碗在日本也被稱為“稻葉天目”。
《古陶瓷識鑑講義》一書中載:“閩中建窯有今人所謂曜變盞一式,冠絕等論,其結晶狀為褐色圓點,外圈圍以銀藍光暈,如日食月食之曜環。日本或稱‘稻葉天目’,以為其狀似稻葉菌斑故命之。”
這種曜變天目碗據說有三隻,流傳到日本之後,立馬就都成了王公貴族爭相追捧的寶物,其中一隻被織田信長所得,毀於本能寺之變,剩下一隻是德川家康傳下來的秘寶,後來被三代將軍家光賜給了春日局。
這個碗在明治年間被三菱總裁巖崎小彌太所得,但是他說,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沒用它喝過茶。
曜變天目茶碗的燒製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碗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溫燒成的,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會閃爍出迷人的七彩光暈。
當初,燒瓷高手們為了使得原本略顯沉悶單調的黑瓷也能具有豐富華麗的紋飾,就採用了“曜變”技術。
所謂“曜變”是指燒製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於器表薄膜上煥發出黃、藍、綠、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
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現宛若天際彩虹一般的繽紛效果,必須在燒製過程中形成一種非常薄的鐵結晶膜。
可惜南宋滅亡後,這種制瓷工藝就失傳了。
所以現在人一直覺得曜變天目茶碗的製作是一個歷史工藝之謎,但中國的確在800多年前就已燒出瞭如此精彩的陶瓷器物。
曜變天目瓷的燒製方法之所以沒能流傳下來,究其原因還是和南宋時人們大都崇尚素潔、清雅、淡然的審美習慣有關。
很明顯,曜變天目茶碗的外觀非常華麗,而且這種曜變瓷的工藝難度極高,燒製的數量本來就少,後來又漸漸不燒了,存世量可想而知。
雖然現在福省一些制瓷專家也一直在努力研究,以期能恢復前輩的這種燒製工藝,但目前所能夠達到的水平和南宋時期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
“搞了半天,這東西的真品在小日本啊!”
聶震頓時露出了遺憾之色。
“是啊,我買的這件,只能算是明代的仿品,雖然做的也不錯,但比起真品還相差甚遠,總有一天,我要從日本把這東西弄回來的,這種燒製技術的復原,也非常重要。”
張天元心裡頭明白,就算是要研究這種瓷器的燒製技術,沒有原版的真品也是絕對做不到的。
這件仿品雖然很接近了,但是終究也不是原來的技術製作而成的,所以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不過畢竟是古仿,藝術水平還是不錯的,所以也應該值幾個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