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二二四三章 黃金艦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二四三章 黃金艦隊 (1 / 2)

從沿岸航行到遠洋航海漢代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繁榮強盛的朝代,航運有較大發展。

漢代不但開拓了廣泛的沿海航行,而且向遠洋發展,遠達印度半島的南部和錫蘭;並以此為中介,使得當時世界上兩大帝國──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連結起來,構成一條貫通歐、非、亞的海上航線。

唐代為了擴大海外貿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附近。賈耽《廣省通夷海道》曾對這條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所經過的港口、轉向點以及航行所需時間等等作了詳細記載。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為三大洲人民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作出貢獻。

漢唐兩代的沿海航行,可以設想是根據山形水勢來引航。這種引航方法,在航海學上稱為地文航海或引航術。而當船舶航行在長期見不到陸岸的大海洋時,就採用天文航海技術來引航了。

宋代在遠洋航線方面沒有什麼擴充套件,但在航海技術方面卻有劃時代的創新。指南針在船上的應用,是航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中國航海技術,經過漢、唐、宋、元幾代人的積累和創新,達到很高水平,海上交通空前繁盛。

1405~1433年,明永樂至宣德年間,中國航海史中出現了一個高峰,那就是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

明朝建立初期,曾施行過“海禁”,與海外交往稀少。明成祖朱棣政權鞏固之後,取消了海禁,並決定派出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航,在中國和亞、非人民之間架起一座座友誼橋樑。

船隊包括各類大小船隻達二百餘艘,船工人員二萬七千餘人,先後七次下西洋,歷時近三十寒暑,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航程到達非洲東岸現今的索馬利亞和肯亞一帶。

率領這支船隊的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

而根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顯示屏裡的這艘明代寶船,看起來大小一點都不遜色於傳說中的鄭和寶船,真不知道是如何沉沒的。

根據以往的情況,被發現最多的沉船其實反而是宋代的,明代因為造船質量更高,航海技術更強,反而不容易造成沉船事件,再加上明代基本都是官方出海,估計也不像宋代那麼亂。

能發現這麼巨大的一艘明代沉船,這本身就是一件極為令人驚訝的事情。

要知道,曾經發現的南海一號比這個簡直差太遠了,當是還說南海一號的發現價值甚至相當於秦始皇兵馬俑。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東廣附近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資訊。

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可即便如此,那艘船跟眼前這艘木船相比,不管是完整程度還是體型,都要遜色許多啊,而且根據張天元地氣的探測得知,這艘寶船上的文物只怕也絕對不會比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遜色。

飛天丸已經夠牛逼了,可是跟這艘巨型帆船相比,那真得是有些遜色了。

“張老闆,咱們這一次可真得是發現寶了啊,就算這艘船上什麼都沒有,如果能夠將整艘船打撈出海的話,那也是絕對能夠引起轟動的……”吳工的丈夫激動地說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