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一二三六章 古城銅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三六章 古城銅柱 (1 / 2)

銀通區本就是歷史悠久,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了。

區內歷史遺蹟十分豐富,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省級5處。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鴻門宴”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此。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早期儲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蹟。

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2個國家AAAAA級景點,驪山、秦始皇陵2個國家AAAA級景點,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驪山風景區是國家首批公佈的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而隸屬於銀通區之下的銅柱縣,在歷史上,不僅不輸給銀通區,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元前7世紀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東遷,移都洛邑,將迤山,也就是銅柱縣境西南瓦窯頭原畔一帶劃轄秦國。

隨著秦國勢力的不斷擴張,秦厲公二十一年始在頻山以南設定頻陽縣治,其故址在今銅柱縣美原鎮古城村一帶。秦統一全國後,以頻陽屬內史。

西漢高帝時,以頻陽縣屬河上郡。另於縣境南部設定懷德縣,其故址在今華朱鄉懷陽城附近,兩縣均屬內史。景帝時,兩縣同屬左內史。武帝時,又以兩縣歸屬左輔。新莽時,兩縣屬列尉大夫。東漢時,並懷德縣入頻陽縣,屬左馮翊。三國時,歸屬曹魏,仍稱頻陽縣,屬左馮翊。西晉時,自彭原界徙銅柱縣治於懷德故城,與頻陽縣並存。東晉時,銅柱縣一度為苻秦所統治,曾在頻陽縣境內設定土門護軍。

銅柱縣內之所以盜墓賊猖獗,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古墓比較多的緣故。

比較有名的有西漢萬年陵,西漢劉執嘉,沛縣人,劉邦之父。邦即位,尊為太上皇,葬於萬年陵,就在今銅柱縣呂村鄉斷原。分櫟陽縣境置萬年縣,為奉陵邑。陵高約12米,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6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壞,頂呈凹形,習稱“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隸書“漢太上皇陵”。

陵西北20餘米處一大冢,傳為昭陵後墓。

這個陵也是被盜了很多次了。

還有西魏文帝永陵,元寶炬,本拓跋氏,世都平城。北魏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遷長.安,史稱西魏。寶炬為宏之孫,京兆元渝之子,為宇文泰立為帝,史稱西魏文帝,都長.安,年號大統。與東魏分據長江以北原北魏領土。陵在今銅柱縣留古鄉大冢何家村東北,高15.4米,周長230米,陵園佔地6670平方米。與其後乙弗氏、鬱久閭氏合葬,稱永陵。

北周文帝成陵——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人。曾參加鮮于修禮起義軍,繼賀撥嶽之後,據關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拒。專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頒行均田,創立府兵制。死後,子覺代魏,建立北周,追尊為文帝,與元皇后合葬成陵。在今銅柱縣宮裡鄉學校內。現存清建陵碑,正中陰刻隸書“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圓錐形,高約8米,周長149米。

另外唐代的陵墓更是有好幾處,比如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懿宗簡陵、唐高祖獻陵陪葬墓群。

這些墓裡頭分別埋葬了李顯、李豫、李誦、李昂、李漼等人。

最後的唐高祖獻陵陪葬墓群,稍微有點特殊。

唐李淵獻陵在銅柱縣境,陪葬墓群則佔據了銅柱縣今呂村鄉全境,原來叫荊山塬。

故有民謠一首:“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兢竄百鳥叫,墓冢嵬嵬罕人蹤”。

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獻陵附陪:楚國太妃萬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計25墓。那個特殊的動亂時期之前前,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餘皆為無名冢。

據1981年3月1日調查:呂村鄉褚原、留招等10村堡,東上官鄉焦村、雙富兩村,合計58墓,已平毀33處,封土殘存的25處,大大超過《唐會要.陪陵名位》所載數目。現存與已毀墳墓的封土,全為夯築堆起,十分堅固,規模宏大,非民間墳墓。被毀墓中出土的墓誌、陶俑等文物,證實全屬獻陵陪葬墓。

也許是發掘比較困難,又或者是因為資金不足,不願意破壞等緣故,這些陵墓大多數反而是都被盜墓賊光顧過了,也是這裡盜墓賊橫行的原因之一。

與帝都不同的是,銅柱縣只是一個小縣城,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論到歷史,卻一點不比帝都差,歷史上更是湧現過眾多的名人,別的不說,光是埋在這裡的皇帝,就足夠讓人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了。

張天元所在的縣城與銅柱縣相鄰,也隸屬於銀通區,歷史文化基本上與銅柱縣是交融在一起的,在歷史上很多時候,甚至根本就是同一個行政區域。

也因為此,他老家的環境也跟銅柱縣十分相似,同樣是古墓很多,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是盜墓猖獗。

不過自從張天元發財之後,這裡的情況就有了很大的變化,能賺到錢了,就少有人願意冒著坐牢的風險去盜墓了,畢竟盜墓發財的也只是少數人,而跟著張天元幹,只要你勤快一些的話,那是肯定能夠發家致富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