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出色的陶瓷器可不少,然而或者因為戰爭,或者因為不小心導致大量的瓷器被毀,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即便是到了現代,在搬運過程中被打碎的瓷器也不少。
而瓷器裡面眾所周知最值錢的就是官窯瓷器了。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到了宋代之後,官窯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御窯了,就是皇家瓷廠。
明代採取“官辦民窯”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但不管有什麼不同,官窯瓷器,基本上那都是上流人士用的東西,不僅更加精美,而且質量也大多都比較上乘。而民間使用的瓷器,也就是民窯,實用更多一些,欣賞價值不夠,所以收藏價值也比較低。
因此精品基本上都是給皇室貴胄來把玩的,民間很少有人能夠弄到官窯的精品,儲存下來就更難了。
雍正也還罷了,不過康熙和乾隆這爺孫兩個那都是收藏瘋子,什麼好東西都要往自己的皇家寶庫裡面放,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就傳給了他們的後代,然後一直到圓明園開園,大量的瓷器被放置到了圓明園之中。
可惜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大概都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傾一國之力收藏的東西,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最終成了帝國主人的藏寶庫了,大量的東西被運到了歐洲。
然後其中也有不少流入到了拿破崙的後代手中,被放置在古堡的白塔裡頭。
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搶了,現在誰也說不出個準確的數字來,只知道個大概反正不會低於百萬之數。
要知道,當時圓明園裡頭有多少東西,雖然都列入了冊子之中,可是大量的名錄都被焚燒了,只留下部分,算起來也有上百萬件了,也就是說,這個數字是非常保守的,事實上的數字肯定要比這個大得多。
我國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已不是新鮮事。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多年來,文物流失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
圓明園被法國大文豪雨果比作東方藝術的代表,稱之為“彙集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是超人類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然而,這樣一座“萬園之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劫掠、焚燒。此後,圓明園大量瑰寶流落國外。
有美國媒體稱,找中國古董的最佳地點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這未必準確,但卻一語道破天機。
只不過美國這個詞兒,完全可以換成英國、法國、荷蘭,甚至乾脆可以直接說成西方!
當然,美國弄走的東西也是不少的。
美國與中國藝術品的聯絡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抵達新大陸的英國和荷蘭商人及殖民者常常帶來是他們從中國得來的青花瓷器,而不是更貴的錫盤子等。
紐約經銷商斯賓塞思.羅克莫頓說,在19世紀,前往中國的美國傳教士常常把手掌大小的玉器和雕像作為紀念品帶回國內。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后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這裡收藏的中國曆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而事實上,拿破崙將更多的精品古董都放進了自己的古堡之中,只可惜現在就剩下張天元眼前的這些東西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