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藏品主要是英國於18世紀至19世紀發起的戰爭中掠奪得來。
主要受害國家包括希臘、埃及及中國等。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倫敦中心,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古羅馬柱式建築,十分壯觀。這裡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在世界上久負盛名。
英國國家博物館建於1753年,6年後正式開放,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開放,原來主要收藏圖書,後來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其中不少是僅存的珍本。
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英帝國向世界擴張,對各國進行文化掠奪,大量珍貴文物運抵倫敦,數量之多,英國國家博物館盛不下,只得分藏於各個博物館。
埃及文物館是其中最大的陳列館,有7萬多件古埃及各種文物,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臘和羅馬文物館、東方文物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臘羅馬、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
大英博物館裡面最有名的三件鎮館之寶,那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館都垂涎三尺的東西。
這第一件就是埃及羅塞塔石碑。
該藏品是拿破崙在埃及潰敗後英國獲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貴的一個,高1.14米,寬0.73 米,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
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
由於這塊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成為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件是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是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部分雕刻和建築殘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館藏品之一,有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之稱。
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並切割後運回英國。
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從那以後的200多年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這第三件就是《女史箴圖》了。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
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帝都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帝都,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
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金陵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也就是說,這《女史箴圖》真正見過人根本寥寥無幾。
張天元昨天參觀大英博物館的時候,見到了那第一件和第二件鎮館之寶,不過很可惜,就是沒有見到《女史箴圖》。
現在有個問題擺在他的面前,究竟大英博物館裡的這件是真的,還是赫利斯手中的那件是真的?又或者這兩件根本就是一件?
反正不管哪裡放著的是真的,張天元這一次都發誓要把這東西搞到手,否則的話那實在太對不起祖宗了。
以前他沒本事,不敢想這個事情,但是如今不一樣了,如今他有本事,有能力,有錢,如果不把這些東西弄回家的話,那他自己都覺得窩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