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古玩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根據自己的所學來判斷這東西是不是真的,比如說圖案、彩釉、造型等等,是不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是不是真得有這種東西。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對比法,這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也就是說,你見過真品,如此一來的話,當你再見到類似的東西,就可以直接判斷它是假的,然後就只需要去尋找這東西跟真品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就可以說出了張道理鬍子了。
很多鑑寶大師,都喜歡用這樣的方法,因為他們見識足夠多,所以用這種方法是最省事兒的。
但這個方法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如果你當成參照物的所謂真品其實根本就是贗品的話,你的判斷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甚至根本就與實際的東西恰恰相反。
這種事兒發生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有很多次,當一件珍貴的東西出現的時候,許多專家圍在一起都說這個是假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見過真的,就放在博物館呢,可是後來隨著科技不斷髮達之後,這種謬論被戳穿了,原來博物館裡面的才是贗品,而他們認為是贗品的東西,才是真品。
因此張天元一般是不用這種方法的,當然他也用不著,他的最佳參照那就是鑑字訣的結果,如果鑑字訣有問題,那他也不用玩這一行了,畢竟這點自知之明他還是有的。
假如不使用鑑字訣,張天元最佳的判斷方法那自然就是按照自己腦海中的那些知識來進行一一對比了,分辨出手中這東西究竟跟資料上所記載的真品有沒有差別,這種差別是資料記載有誤呢,還是真得就是有問題。
大多數古董,你拿到手裡的時候,一定就會感到這東西有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彷彿能夠透過它去看到歷史一般,當然了,這種感覺一般人是沒有的,只有真正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且有著豐富的收藏經驗的人,才能有如此感覺。
說白了,這也是一種腦洞的能力,但這腦洞是源自於古玩本身,如果你跟古玩都沒有半分熟悉,那還是別想了。
張天元手中的這把所謂唐刀,全場是99.9厘米,這是包括了刀柄和刀刃在內的長度,可以說這東西是相當之長了,造型與日本刀相似,但卻絕對不是日本刀,這一點張天元完全可以肯定。
他還注意到,這把刀有意思的是整個刀真得是光可鑑人,沒有絲毫的銅鏽或者鐵鏽,就彷彿是剛剛從鑄造車間裡面取出來的一般,甚至刀柄上和刀鞘之上雕刻的紋飾也是非常清晰。
除此之外,刀鞘之上有幾個凹槽,張天元估計這上面原來應該是鑲嵌有寶石或者黃金的,後來估計是被人給強行摳走了,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然而如果說這把刀真得是古唐刀的話,有沒有那刀鞘,其實都無所謂了,因為它的價值,或許更高一些。
刀鞘之上的圖案繪製的應該是什麼天子祭奠祖廟的儀式,上面繪製了足足有成千上萬個人,就在這長不到一米的刀鞘之上,簡直趕得上那《清明上河圖》的精緻了。
那劍雖說光可鑑人,不過刀鞘卻顯得磨損嚴重,不過刀鞘的材料應該是用獸皮或者獸角等東西製成的,具體什麼材料,張天元暫時也看不出來,這必須得用科學的工具去化驗一下才能得出答案。
“看這樣子,這刀鞘到好像是古玩意兒,而這把劍應該是現代製造出來的,不過這製造得倒也是是不錯,最起碼寒光閃閃,給人一種殺戮的感覺……”
“唐刀”一詞是我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也不是僅指唐朝這一段時期。唐刀的外形和製作工藝對東亞的刀劍影響巨大,特別是日本武士刀。
現代俗稱“唐刀”,主要為中國大陸地區部分刀劍買賣商家推廣的概念,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
在唐代,刀和劍並沒有明顯的稱法,劍也被稱為刀,這種喊法流傳到日本一直沿用至今。
唐刀的刀型來自於漢環首刀,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唐刀為軍隊戰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其製作工藝嚴格,並且還要考慮到戰鬥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並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
以百鍊鋼為外皮,中間夾熟鐵,部分刃口採用區域性淬火技術,即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今天我們討論的唐刀一般指橫刀或類似日本正倉院內所藏“唐樣大刀”類的直刃系刀具。
瑞金.理查德口中所謂的唐刀,其實指的就是類似於日本刀的那種唐樣大刀了。
所以如果這刀是真的,那就很可能是從唐代傳下來的,這可是有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絕對是價格不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