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開具的《珠寶玉石鑑定證書》上標明,檢驗結論是雞血石擺件,質量為9千克,形狀為花雕,顏色為紅褐,內部特徵為“血”成片或零星分佈。
這是李明光給出的結論,在中國,沒有人不信服!
當時吳女士一顆忐忑地心就平靜了下來,雖然她對在節目上判斷自己的雞血石是假的的那個專家雖說有些恨意,可是現在哪裡還有功夫去恨啊,她現在心裡頭只有高興而已。
在檢測中心,李明光還特意向竇曉玲和吳女士展示了兩件假雞血石。這兩件假雞血石其實都是石灰岩,硬度較高,石頭表面的紅色部分含鐵,較為黯淡,與吳女士的那塊雞血石相比,在外觀和手感上差別較大。李明光說,這兩件假雞血石也都是市民送來檢驗的,當他們得知是假的後,沒有拿走,直接丟在了檢測中心留做“反面教材”。
“檢驗真假雞血石需要專業儀器裝置,一般收藏愛好者沒有條件。那麼,如何鑑別真假雞血石?”竇曉玲當時就提出了疑問。
李明光給出了兩點參考意見:首先,將石頭迎著光看,真雞血石的“血”部分有金屬光澤;其次,真的雞血石硬度不高,用小刀輕刮表面,能刮下白色粉末,假的雞血石不易刮下粉末。
“10天裡,我看了3000多件藏品,真的只有260多件,比例還不到10%。”這是那位看走眼的專家事後所說的話,他對判斷失誤感到丟臉,但也有些無奈,要知道一個人的工作負荷是有限的,當時他們到江浙進行雞血石的海選工作,那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裡面大部分都是假的,你根本就無從判斷真偽,再說了,這些專家可沒有李明光在實驗室裡用的那些專業儀器裝置,他們都是靠眼力的,其實判斷失誤,這也在情理之中。
張天元還是蠻同情這個專家的,要知道他也做過這個節目的嘉賓,如果沒有六字真訣的話,那他肯定是要看走眼的,只能感嘆一句“這收藏品市場當真是魚龍混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看走眼,犯錯誤!”
對於吳女士送來的這塊雞血石,這位專家倒是記憶猶新,“這塊雞血石兩面都有‘血’,還不錯,就是‘地子’有雜質,在雞血石中屬於中等。”
這是他最初給出的判斷,可是後來因為實在是遇到了太多的假雞血石,這腦子裡也就產生了一種警惕,結果正式節目的時候,就改了主意了。
後來竇曉玲也採訪過這個專家,畢竟都是同一個臺裡的,採訪起來也比較容易,根據這個專家介紹,品評雞血石,首先就是“血”的紅色,以其鮮、凝、厚為佳。鮮者紅如淋漓之鮮血,凝者聚而不散,厚者有厚度有層次深透於石層中。其次看石頭的地張,所謂地張就是鮮紅色的硫化汞結晶在什麼樣的石頭之上。雞血石的地張以純淨、半透明、無釘與血之鮮紅色彩交相輝映者,為上品。如果吳女士的這塊雞血石是真的,那麼價值連城。
張天元曾聽說過一件事情,,2009年12月,上浦破獲一起玉器盜竊案,一家古玩城價值30萬元的一枚雞血石印章失竊,被小偷以4000元賤賣。
由於近年雞血石身價暴漲,造假不少見。張天元還特意瞭解了一下這方面的知識,結果發現雞血石硬度不高,完全有手段造假。比如,用玉石粉經過加工、碾磨、磨細、再摻紅色物質,經過高溫壓制,出來的東西看上去確實像雞血石。
在他認為,對於同樣的一件東西,不同的專家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很正常,這和每名專家的學術背景、文化底蘊、精力和眼力都有關係。專家看走眼,也偶爾發生。
如今,不少市民投身收藏。在張天元看來,這種冒冒失失踏入收藏市場的行為,那很快就要交學費的,他一直覺得普通市民不要輕易下手,想練就火眼金睛就一定要多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市民要多逛博物館、多讀書,少逛地攤、不要信拍賣會。
收藏要是那麼容易的事兒,他早就做了,不會等到有了六字真訣之後才入行的。
“老公?”
“老公你怎麼了?”
柳夢尋見張天元盯著那石頭看了半天,卻沒有說話,就忍不住叫了起來。
“對啊張老師,這塊石頭到底怎麼樣嘛,您是李校長的弟子,又是有名的解石王,帝都神眼,要是您都看不出來,那我們就更看不出來了。”旁邊有人也著急地問道。
這東西他們倒也是盯了半天了,一直都想入手,可關鍵就在於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東西到底如何,怕買下來之後虧了,那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