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 第八二九章 老碗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二九章 老碗會 (2 / 2)

“老陝,也就是陝州人,吃飯用的碗,屬於陝州八大怪之中。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歌謠為證:老陝楞娃碗真大,麵條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撐得歡,老碗會上諞閒傳。”

“‘老碗會’是對陝州關中各縣農村群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閒傳(pian三聲,han二聲,chuan二聲),關中人把閒談叫‘諞閒傳’,這一飲食習慣的戲稱。”

“‘老碗會’的會址是自然形成的。一般夏天多在寬敞、通風、樹蔭比較濃密的涼爽之處;深秋和冬天,則必在避風、向陽的暖處。一個村子往往有幾個會址,一般說來,十幾戶至二三十戶聚集的區域總有一個會址。除了下雨和寒風呼嘯的天氣外,幾乎每天早飯、午飯時,都有不少人到‘老碗會’場來吃飯。”

張天元之所以會對這些事兒如此熟悉,其實是有原因的,他小時候人小飯量可不小,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都能一個人端著個大老碗出去參加老碗會了。

人們一到會場,自行選擇一個位置一蹲,或者在土地上一坐,或者脫下一隻布鞋向屁股底下一墊,便一邊咥(dié )飯,一邊諞起閒傳來。

諞的內容廣泛,無邊無岸;上自日月星斗,下至小貓小狗;盤古氏開天闢地;王木犢獨角演戲;孫悟空七十二變;潘漢年原是冤案;諸葛亮六出岐山;預報說明日晴天;這場雨下得及時,十天內種麥不遲;前年的辣椒去年的蒜,今年的西瓜滿地爛(言因預測失誤,盲目種植,產大於需導致虧損)……手裡端的老碗、嘴裡信口胡諞,不究出處,不查字典,不取報酬,不納稅款,無人錄音,不怕盜版。

但所說的大都是人們喜聽的故事、新聞,或者本村外村發生的新鮮事,其中不乏有益的生產經驗和社會知識以及有價值的經濟資訊。張天元生長在關中農村,從小到大可沒少從“老碗會”上獲得知識和趣聞。

這種風俗始於何時無史料記載。

至於形成的原因,有幾種說法:有人說很早以前,兵荒馬亂,往往人們正在家吃飯,亂兵闖入,來不及收藏飯饃,被亂兵搶食一空,於是每次吃飯時,家家都派一人端著飯碗蹲在門外,邊吃邊放哨,後來演變成“老碗會”。

有人說這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成員圍在一起進餐的遺風,私有產生三千多年,各家吃各家的飯,但進餐方式繼承和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有人說,自南北朝至金代,先後有成批成群的鮮卑族、羌族、金人等少數民族移居關中,這些遊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習慣,影響到漢族而形成此俗。

究竟孰是?荒遠難徵。不過此風俗在關中其所以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張天元上大學以前,幾乎是沒吃過米飯的,陝州關中人,的主食那就是面和饃。

吃麵,無論是棍棍面、驢蹄子(一種麵食)、炸醬麵、油潑面、臊子面、油潑辣子褲帶面,都不需要另外的菜餚佐食,一老碗麵端在手,便可到戶外任何地方進餐,一碗酸湯水餃端在手亦同;苦吃蒸饃、稀飯,則一個小菜碟,上邊放兩三個蒸饃一手端著,另一隻手端一碗飯,同樣可赴‘老碗會’。

這一點南方人就有點困難了,若象南方人以吃米飯為主,需幾菜一湯,那就不方便了。

而且關中人開朗,飯食公開程度也大。同在一個飯場吃飯,有人端的肉面,餃子什麼的,也不怕人忌妒;有人端的玉米麵攪團或者稀飯、黑饃,也不怕人恥笑。加之關中農村鄰里之間感情比城市人親密,吃飯時一起說說笑笑,也是種樂趣。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老碗會也漸漸消失了,年輕人出去打工上學,村子裡就剩下一些老人,曬曬太陽,也就完事兒了,老碗會也成了歷史長河之中的一粒粟米,找都找不到了。

“小張啊,我知道這老碗對你來說很容易讓你動情,懷念過去,不過你還得給我說說,這些老碗到底有沒有收藏的價值啊?”李明光笑著問道。

“東西不錯,都是老物件,應該是北宋年間的,不過這種東西,因為比較多,所以並不值多少錢的,當然收藏還是可以的,畢竟這終歸是瓷器,說不定幾百年之後,又成了寶貝了,就算是現在,這也過了不少歲月了,勉強算是古董了啊,美帝的歷史也不過才區區二百年嘛……”

張天元不用使用鑑字訣,就看出來這些老碗是老貨,但是具體要判斷什麼年代,那還得用上鑑字訣,現在基本可以斷定這東西就是道光年間的,按理說,這日子也不算短了啊。

只可惜如今古玩界那也是物依稀為貴,這樣的老碗,在陝州那邊可是並不少見的,甚至很多人家用的,還是道光年間的老碗。(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