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先前狗爬般的字型不同,雖然現在秦壽的字依舊算不上好看,但最起碼能拿的出手了。
只是稍微翻看了一兩頁,李世民便饒有興趣地挑了挑眉。
身為一國之主,李世民也算是博學多識,文學大家對於詩經的註釋孤本更是見過不少。
但秦壽註釋的這版確實讓他眼前一亮,與李世民先前所讀過的註釋不同,相對於咬文嚼字的解釋,秦壽的註釋更偏向於對整首詩的感情理解。
而關於字詞的註解也都一應俱全,並未因此失彼。
站在秦壽註釋的角度,是首先將讀書的人拉入感情,從而進一步理解詩詞的意思。
若是秦壽知曉了李世民的想法,怕是要在心裡冷哼一句,”九年義務教育可不是白學的。”
畢竟在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裡,是有著解釋'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這種難度的題目在的。
這樣的註解,李世民還是第一次見到。
“真不愧是這小子。”李世民嘴角輕輕勾起一絲笑意,而後將詩經合上,放在一旁道:“此註釋我會仔細品讀,之後再確定是否刊印。”
“不過除卻《詩經》一書,其餘的四書五經,也要抓緊提上日程。”
“若是人手不足,可直接呼叫翰林學士。”
“就這樣吧。”
在這裡,李世民用了品讀一詞,其中可就大有講究了。
如果去掉品字,那就沒什麼了,就是簡單的你做了這件事,好,朕看一下。
但加上品這個字,就大不一樣了。
你品。
你細品。
杜如晦在聽到陛下的話後,暗暗鬆了口氣,相對於尋常註釋來說,秦壽的註釋無疑於劍走偏鋒,雖然這等思路讀下來,確實有不一樣的發現,但總歸是與傳統註釋不同。
而此時,秦壽並不知曉朝堂上發生了什麼事。
此時他正在長安書局內檢查工部交付的活字印刷機,繞著活字印刷機觀摩了一圈。
秦壽不由得感嘆起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果然是無窮的,若不是因為自己穿越而來,怕是根本不及於他們的智慧。
原本秦壽創造出的活字印刷機已是較為完善的機器了,為了防止有哪一步做錯,他是完全按照圖紙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