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福通誓師的同一時刻,遙遠的崇城,也開始了一場盛大的祭祀。
記憶中,白藥上一次進行戰前祭祀,還是在攻入蠻荒和九黎餘孽進行決戰的帝乙三年。
整座祭臺全由青銅所鑄,數千塊形如積木的部件相互嵌合,組成了一座長寬各五百米,高十五米的正方形平整祭臺。
這座祭臺的四角分別雕刻了代表日、月、川、風的象形文字。
再往內是一圈又一圈的圓環,每個圓環之間都隔了一指寬的距離,雕刻商民想象中的群星。
而在最中央的圓圈裡面,青銅熔鑄出一個象形文字——帝。
它的樣子就像來自四面八方的線條匯聚,成為天地間的中心。又像一個被綁在木頭上的人,被活祭給天神。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祭臺呈現圓潤厚重的青金色,從質地上便代表了戰爭。
白藥換上祭祀用服,踏上青銅星海間形態不一的星辰,莊重且嚴肅的走向祭臺中央。
祭臺來自夏朝的鑄銅族群。
夏朝並不是大一統政權,實由許多邦族組成,其中勢力最為強盛的,便是鑄銅族群。
他們擁有極大的自治權,修建的堡壘甚至比王宮還要堅固,自行負責自己的防務,承認王族權威的同時,不讓王權插手族群管理。
而在夏桀登基的時候,鑄銅族群和王室間數百年的矛盾,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鑄銅族群暗地裡聯絡了文化相近、同樣熱衷於活人祭祀的商族,提供先進的武器和戰爭資源,資助商族推翻夏朝王室。
先祖成湯答應了這樁交易,聯合各大部族一舉攻入了夏都,完成了王朝的更迭。
鑄銅族群便鑄造了這座祭臺獻給商族,用以彰顯商族的武力和尊重商族的信仰。
然後第一任大祝等了五十年的時間,直到商族吸收完他們精湛的鑄銅技藝後,把他們全部活祭給了天神。
這座祭臺是目前最高等級的祭臺,只用於大戰前的祭祀和十年一次的國祭。
名為,大辰虛。
祭臺在朝歌拆解,運到崇城後進行組合。只有最精壯的奴隸和戰俘,才有資格死在上面。
從天空俯瞰大地。
祭臺外圍,數十萬大軍集結,分成一個又一個的方陣,圍繞祭臺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