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良見李東生認同了自己的看法,就接著說:“在魏總所說的五行生剋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果正面不好解決的,還可以透過側面來解決。
比如說,我們可以把這貧困戶看成是‘土’,然後根據五行生剋來分析解決之道。”
吳光良用筆在紙的中間先寫了一個“土”字,旁邊標註了一個“貧困戶”。
接著向“土”的左上方劃了一條線段,線上段的另一端寫上了一個“木”字,旁邊標註了一個“政府”。
“你們政府部門想要徹底剷除貧困之‘土’,是為‘土’之剋星。
從屬性來看,應該是‘木’,因為木克土。
國富民窮絕不應該是一個政權所追求的目標,一個富裕、強大的政府,只要他願意,就一定能夠解決貧困的問題。
但是,政府部門是透過各種政策來對‘土’施加影響力的,你們的政策相對於‘土’來說,可以產生‘補’與‘洩’兩種效果。
很明顯,你們現在的政策從執行效果來看,根本就是在對‘土’進補。
由於你們政策導向的原因,造成了這些貧困戶不願意主動脫貧。
也就是說,由於政策執行的侷限性,反而成為了滋生‘貧困’土壤的推手。
從產生的結果來看,這‘土’就是怎麼鏟都鏟不乾淨。
也就是說,在貧困的背後應該還有一種生土的力量,而生土的力量在五行中的屬性是火。”
說完,又向土字的左下方劃了一條線段,線上段的另一端寫上了一個“火”字,旁邊標註了一個“政策”。
最後,吳光良把“木”與“火”之間也用線段連起來,說:“扶貧的政策是你們政府制定的,所以木生火,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你們實際上也知道這些政策的缺陷,但由於你們自身許可權的問題,想要在現有框架下利用政策對‘土’產生‘洩’的效果,還存在很多的障礙。
因為在五行中,要洩土之勢,最好的選擇是讓‘土’生‘金’,也就是說,讓土找到更好的出路,然後把‘貧困’轉化為‘富足’。
如果你們制定的政策能夠讓非貧困戶比這些貧困戶過得更好,並實實在在地讓人看到差距,就不會再有人去搶這個‘貧困戶’的帽子。
其次,我們可以給‘土’找些事做,比如,讓‘土’去克‘水’,這樣一來,土的力量才會越來越弱。
俗話說水來土掩,但是,你用一車土能夠擋得住錢塘江的潮水嗎?
當土的力量無法剋制住水勢的時候,這土就好像水泥地面上的泥沙一樣,被水一衝就沒有了。
這樣的情況,在五行論之中被稱之為‘反乘’。
只要能夠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這脫貧的事情也並不是那麼困難。”
李東生搖搖頭,說:“你這理論說得容易,可對於那些真正的貧困戶來說,他們並不一定喜歡貧困戶這個帽子。
這不是搶不搶的問題,而是他們根本無力改變。
而對於那些根本不願意脫掉‘貧困戶’這個帽子的人來說,並不是你想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願意幹什麼。”
吳光良說:“因為站在你們的角度,根本就不方便做出這樣的政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