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很多社會資源,如公共設施、電力、教育、醫療、養老等等資源,屬於一次投入,長期使用的資源,其社會效益的獲得是相對穩定的。
也就是說這些資源一但投入,就不容易退出,如果強行退出,必將對該行業的長期穩定造成衝擊。
這樣的問題,在周圍其它國家的那種社會管理方式下,並不會出現,因為這個問題,只會在我們華夏國這種擁有高度集中管理的社會形態下才會出現。
曾經有這麼一個國家,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多個生育高峰。
如果按生育高峰時的需求來配置社會資源,那麼在低谷時必然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
如果在低谷時降低投入,那麼在下一個高峰出現時就會造成更多的社會矛盾。
對於社會其他行業來說,由於人口年齡結構峰谷的存在,社會需求的變化也呈現一種大起大落的波動,而這種波動對一些中小企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因為,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於社會資源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如果這種需求的變化,與較大的年齡結構峰谷相遇的時候,就會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產生巨大的需求波動,而這樣的波動是人力無法改變的。
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背後隱藏的推力就是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波動。”
平時已經很少參與國資部管理的魏民生聽了吳光良的話,說:“一個成熟社會的高效發展,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是很大的。
瞭解人口結構變動的趨勢,對於進行人口預測,制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訂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政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最理想的社會人口年齡結構,在達到一個區域人口承載上限之前,應該是一種在平穩的基礎上實現可控增長的結構。
在這種結構中,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大致相當,直到他們逐漸步入‘死亡曲線’”
吳光良指著螢幕上的一個折線圖,說:“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死亡曲線’的意思。
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每一個年齡段的出生人口是一定的。
比如說去年我們華夏國的出生人口是一萬,那麼,把這一萬人一生的數量變化用一個折線圖來表示的話,就會呈現出這樣的一個形狀,
從他們開始出現大規模死亡之前,是一個逐漸減少的過程,因為人生總會有各種不可預料的意外,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走完他的一生。
而從他們開始出現大規模死亡之時開始,這一萬人的數量就會出現較大的變化。
人口數量開始出現下降,下降的幅度在人口平均壽命這個階段達到高峰,然後又逐漸變小。
這個時間段如果用折線圖來表示的話,就會形成這樣一個曲線的形態,直到這一萬人全部死亡歸零。
這個大規模死亡的週期,我把它稱之為‘死亡曲線’。” 2k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