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佔地面積並不是很大但卻具有這樣恐怖的容納人口能力的城池,絕對是周邊國家永遠都無法抺去的陰影。
除此之外,那華夏國所執行的一些政策,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只要能夠透過他們的考核,就能夠成為華夏國的正式成員,從而一輩子幾乎衣食無憂。
就算是依附在華夏國做事的那些百姓,只要做事勤快,至少也能夠保證一家人的吃穿不愁。
他們也知道,這樣的政策對那些生活在生死邊緣的底層百姓究竟會有多大的誘惑力,但這樣的政策卻不是其他國家能夠效仿的。
如果魏國也照那政策去做的話,恐怕用不了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把表面上看起來還算豐裕的國庫耗費一空。
所以,那華夏國這樣的做法就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光明正大地從周邊國家“搶”人口,而這些國家卻拿他絲毫沒有辦法。
這一次,華夏國在這荒涼缺水的北疆築城,又將創造出一個什麼樣的奇蹟,這是所有魏國人都不知道的。
但是有一點他們知道,這個所謂的平安城,必將從魏國和鮮卑那裡吸走大量的普通百姓,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情。
只不過,雲夢澤裡的華夏城接納的都是同宗同族、生活習慣和文字語言幾乎都相似的漢人,而平安城選擇在漢人和異族之間,想要把兩個血脈不同、生活習性相異的民族硬生生地揉到一起,不能說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該如何來處理鮮卑人與漢人之間和平相處的問題,這是那些魏國高層們永遠都想不通的。
以他們的見識,千年來奉行的辦法就是以夷制夷,用各種陰謀陽謀勾起外族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沖突,以期望自己獲得暫時的休生養息。
這樣的做法,說白了就是自身的不強大、不自信,因為他們害怕,害怕異族的融入亂了血脈,害怕自己樹敵太多被別人拉下馬。
所謂的平衡之道,無非就是扶持弱小去對抗強勢,讓他們互相削弱力量,以求得自己的絕對掌控。
強大的敵人需要強大的力量去抗衡,可過於強大的力量卻不容易掌控,因此只能打小、打早,而且不能讓他們融合。
這樣的話,國內才不會需要保持那麼一股難以控制的強大力量,以免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地位。
所以,帝王的能力大小几乎就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大程度。
只有帝王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一個國家的力量,把這些力量擰成一股繩,並且採用遠交近攻之策,才有開疆擴土的可能。
這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而決定的,因為相對於任何一個勢力的領導階層來說,沒有幾個是傻子。
在資訊沒有積累到一個恐怖的程度並且透過充分共享產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之前,誰也不會比誰聰明得了多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竹簡這種資訊積累和傳播的載體,註定只能發揮這麼多的作用了。
華夏國的到來,除了讓現實之中的雁門古道變得更加寬闊之外,也讓另一條延續了千年的“古道”變得更加寬廣,寬廣得足以覆蓋整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