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隨身帶著一個世界> 第504章 貨幣戰爭(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04章 貨幣戰爭(一) (2 / 2)

出來時,李嚴的手上提著十幾串新舊不同的銅錢,讓華夏自衛隊的隊員們,把這些銅錢給每名魏國士兵新舊各發了一枚。

一串銅錢並不是大家想像的有一千枚,因為銅錢的價值是按照銅的重量來確定的。

古時候的重量單位有斤、兩、錢、銖等。

舊制一斤大約有596.8克,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十錢。

所以,錢是較小的重量單位,一錢約等於現實世界的3.73克。

而兩與銖的換算關係是一比二十四,一銖大約等於1.55克,所以,五銖約等於8克。

但由於漢時私鑄嚴重,在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下,五銖錢越鑄越輕,好的能夠達到四克,大致接近一錢的重量。

雖然銅錢的重量並沒有五銖,但在沒有精密計量工具以及虛標五銖錢氾濫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根本分辨不出來。

所以,統治階層乾脆直接把一錢的銅錢上鑄上“五銖”,聽起來份量十足,但實際上節約了一半以上的材料。

為了計數和攜帶方便,一般都會把銅錢穿起來。

每一百六十枚用麻繩穿成一串,穿時每邊放八十枚,底蓋各加一枚,實際上是一百六十二枚,所以也叫一串、一吊、一貫。

為什麼不叫一斤呢?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到一斤重。

銅在古代屬於貴重金屬,為了節約用銅,歷朝歷代鑄幣時用量越減越多,每枚錢的重量能夠達到三克就已經很不錯了。

比如董卓所鑄的小錢,甚至不到一克,重量只有秦五銖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樣子,被世人諷刺為“無文錢”。

為了把一文錢掰成兩文錢來用,廣大群眾創造性地發明了很多的“省錢”方式。

銼面、磨邊、剪鑿,這是幾種最主要的“省錢”方式。

銼面是把銅錢沒有字的一面磨薄,一般來說經過這樣處理的銅錢,重量會減輕四分之一左右。

但由於銅錢上面鑄有文字,在打磨的時候還要防止損毀字跡,而且無法批次操作,所以遠不及磨邊和剪鑿普及。

磨邊錢還好一些,它是用方形木棍或者金屬棍,把銅錢串起來,然後用旋轉的方式,把銅錢外圈的銅磨下來。

五銖錢經過這樣的加工,本身的重量會減輕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

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因此造成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

而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批次處理的時候,內外邊緣都要進行剪鑿。

由於工藝上的缺陷,大多都可能會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

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

經過剪邊處理的五銖錢,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

這些經過處理的銅錢,如果單獨來看,與那些因流通時間太久的錢相比,並沒有多大的異常。

但如果與正常的五銖錢放在一起來比較的話,就會有明顯的區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