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稍不注意,那些剛冒出嫩芽的玉米種子,就被這些麻雀刨了出來,成為了它們的食糧。
傳統的捕麻雀方法,費時費力,而且每次的成果也不大,巡邏隊的人甚至想過用弓箭來對付這些小巧的麻雀。
可麻雀那小巧的身軀,以及弓箭的速度,都給他們的捕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問題直接反饋到了國資部,面對這樣大數量而且小巧靈活可以到處飛的麻雀,一時也沒有找好較好的解決辦法。
根據魏民生給他們提供的相關資料,這麻雀是人們最熟悉的鳥類,可能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鳥類。
在另一個世界,人們曾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甚至動員全國城鄉居民,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後累得墜地而死。
而一年以後,各地陸續發現園林植物出現蟲災,有些還是毀滅性的。
這迫使科學家以及決策機關不得不重新尋求更好的對策。
麻雀是一類鳥的通稱,它們都主要以穀物為食。
而大多數雀形目鳥類在育雛期都是以昆蟲或它們的幼蟲飼餵雛鳥的,麻雀也不例外。
在溫帶地區,麻雀每年可繁殖3 ~4 窩,每窩平均有雛鳥4 ~6 只,每隻雛鳥要經過親鳥飼餵12天左右才離窠,這段時期內所吃掉的昆蟲數量當然是十分可觀的。
因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麻雀在每年4 ~8 月的繁殖季節,有利於消滅田間害蟲,應該加以保護。
而待到秋季它們危害作物的時候,再進行控制。
小寶曬出來的資料,讓大家陷入了深思。
因為,隨著各種科學種植技術的普及,大家或多或少的也知道了,這昆蟲對植物的授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包括以前華夏山莊的大棚瓜果,都必須要養幾箱蜜蜂,或者用人工進行授粉,以獲得更高的產量。
但這昆蟲的種類繁多,其中又有很大的一部分以植物的根莖或枝葉為食,嚴重地威脅著作物的生長。
根據這些資料所說的,麻雀對於控制昆蟲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但這只是它的本能而已,對所有能夠成為它食物的昆蟲都會無差別地進行捕食,根本不可能有選擇性地只吃害蟲,而把對作物生長有益的昆蟲單獨留下來。
而且,那些資料中也說了,雖然經過不少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還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麻雀在繁殖期間能有效地抑制田間害蟲。
同樣的,也沒有證據證明它對消滅害蟲不起作用。
還有人提出,使用資料之中所用的方法,受害的鳥類遠不止麻雀,甚至連家燕之類主要以蠅、蚊等昆蟲為食的益鳥也同時受到了牽連。
所以,隨後出現的毀滅性的蟲災,是整個鳥類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而導致的惡劣後果,而不僅僅是因為麻雀受到捕殺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