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帶著他的父母離開了,同時,也帶走了村上所有想去追夢的青壯勞動力。
也許,只有那遙遠的吐瓦魯,才能夠提供那個可以讓自己盡情發揮的平臺,才能夠自由自在地去編織自己未來的夢。
剛熱鬧沒有幾天的村子,又恢復了以往全民打工時的寧靜,只不過,留守的996138部隊,只剩下了9961部隊。
那些61部隊沒有離開的原因是,現在的吐瓦魯並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
而在國內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社會輿論的影響下,讀書好像是孩子們唯一的出路。
大人們可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打拼,去嘗試著改變,但那只是一個傳說。
只有自己真正地融入了那個社會,並且生活得比國內更好,才能夠放心地將孩子們也帶過去。
這是作為父母的百姓最樸實的想法,傳統的觀念總是讓他們把自己看得很輕,把子孫後代看得很重。
也許,在他們具備了足夠經濟基礎的時候,也會把他們的父母長輩們帶到吐瓦魯。
但那些老人們落葉歸根的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短時間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問題,就當是體驗一下異國風情,開闊一下眼界。
到時候走在黃泉路上,也比同行之人多一些談資,地府的生活少一些寂寞。
但如果你讓他客死異鄉,在沒有形成大量先例並得到大家認同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家鄉先輩們的指責。
所以,這些青壯勞動力也不會想著讓他們的父母們也移民吐瓦魯,因為父輩們的世界和嚮往註定與他們不同,想得通的就讓他們安度晚年,想不通的也只能讓他們順其自然。
相似的情況不斷在LZ縣範圍內上演,甚至勢頭已經逐漸向周邊區縣蔓延。
這些追夢之人,為了獲得啟動資金,把縣城之內的房產抵押給了民生公司。
同時,以購買民生公司需求物資的方式,向吐瓦魯特區轉移著個人的現金資產。
一時之間,大量的生產、生活物資以及各種建築機械和裝置,透過各種渠道迅速地向民生公司匯聚。
當地相關部門雖然發現了一些異常,但經過調查卻發現,這些房產和物資是當事人主動提供給民生公司幫助他們代為管理的,民生公司只給他們出具了一張收條。
這張收條上已經明確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只要當事人提出申請,最快一個工作日之內就可以從民生公司的管理下,把這些物資和房產的使用權拿回來。
而那些並不涉及到國家機密的建築機械和裝置,卻是透過民生公司的渠道,出口到吐瓦魯的。
出口創匯,這是國家一貫支援的,中國製造走向世界,在他們看來是倍兒有面子的事情。
除此之外,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向出入境部門提交了到吐瓦魯務工或者旅遊的申請。